菜头肾
《中华本草》:菜头肾
拼音注音
Cài Tóu Shèn
别名
土太子参、肉根马蓝
英文名
Ballflower conehead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爵床科植物菜头肾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robilanthes sarcorrhiza (C. Ling) H. S. Ho [Championella sarcorrhiza C. Ling]采收和储藏:根,立秋后采挖,去净细须,晒干或鲜用;全草,夏、秋季采收,扎把,晒干。
原形态
菜头肾 多年生草本,高20-40cm。棒状肉质根类条,直径4-5mm。茎直立或基部稍倾斜,节稍膨大,被短柔毛或近无毛。叶对;生叶片披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7-15cm,宽1.5-3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下延成柄,边缘具波状浅圆齿,干时叶上面带黑色,密被线状钟乳体;叶脉7-9对。穗状花序生于枝根,长约2cm;苞片倒卵状椭圆形,长约1.5cm,宿存;萼5深裂几达基部,裂片条状线形,长约1cm,苞片和萼裂片均被白色或淡褐色的长柔毛;花冠漏斗形,长3.5-4.5cm,淡紫色,花冠筒直,喉部扩大呈钟形,外面无毛,内面有2裂微毛;雄蕊4,二强,外侧一对花丝较内侧一对为长,花丝基部有膜相连,被短毛,子房上位,花柱有短柔毛。蒴果长圆形,无毛。种子4颗,椭圆形,具沟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路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东南部。
性味
味甘;微苦;性凉
归经
归肾;胃经
功能主治
补肾养阴;清热解毒。主肾虎腰痛;虎火牙痛;肝炎;疔疮疖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倍量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用于肾虚腰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菜头肾
别名
土太子参[浙江乐清]
来源
爵床科菜头肾属植物菜头肾Championella sarcorrhiza C. Ling,以根及茎、叶入药。全草夏秋可采,晒干,扎把。根以立秋后采为宜,剪取肉质根,去净细须,晒干,干后变黑色;鲜根随时可采。
性味
微甘,凉。
功能主治
根:养阴补肾。用于肾虚腰痛,阴虚牙痛,迁延型或慢性肝炎,肾炎或肾盂炎等。
茎、叶:清热解毒。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;外用治疔疮疖肿,肌腱扭伤。
用法用量
根3~5钱(大剂量可用1~1.5两),水煎服。
茎叶1两,水煎服。外用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猪鬃草
- 翡翠
- 刀豆
- 宁波溲疏
- 米团花
- 痢止蒿
- 臭牡丹
- 三七草
- 藤麻
- 车前草
- 大夜关门
- 刺楸
- 莿(木冬)
- 野扁豆
- 冻绿叶
- 铁马鞭
- 白榄根
- 裂叶翼首花
- 大风药
- 黄栌根
- 单面针
- 野三七
- 香苏草
- 黑汉条
- 打碗花
- 麻腐
- 狼油
- 白螺蛳壳
- 莱菔子
- 油鱼
- 寄马桩
- 龟甲胶
- 支柱蓼
- 枳椇
- 蠵龟筒
- 小丁香
- 小乌泡
- 豹皮樟
- 铁力木
- 七叶一把伞
- 钩石斛
- 杉叶
- 华山矾果
- 菜蓟
- 石刁柏
- 猪蓼子草
- 奶浆果
- 回心草
- 蟾酥
- 香榧草
- 蛤蟆草
- 水蔓青
- 黄栎
- 斑鸠菊
- 海芋
- 望月砂
- 一点红
- 羚羊角
- 羊外肾
- 千里光
- 蝉蜕
- 梨枝
- 马比木
- 颠茄草
- 酒药花
- 朱蕉
- 铁落
- 海柳
- 牛胞衣
- 石莼
- 钩栲
- 一匹草
- 南蛇藤果
- 黄花蔷薇
- 鷩雉
- 南瓜瓤
- 龟胶
- 川明参
- 岩扫把
- 娃娃鱼
- 雪猪油
- 人参条
- 蚬壳
- 女菀
- 青粱米
- 大皂角
- 冰球子
- 梓白皮
- 酢浆草
- 香石藤果
- 干漆
- 鱼脑石
- 四大天王
- 构菌
- 野烟叶
- 马骝卵
- 还亮草
- 米露
- 刺柄莲座蕨
- 水晶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