臭油果
《中华本草》:臭油果
拼音注音
Chòu Yóu Guǒ
别名
大香果、香桂子、野香油果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三股筋香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ndera thomsonii Allen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果熟时采,晒干。
原形态
三股筋香常绿乔木,高3-10m。树皮褐色。枝条圆柱形,具细纵条纹,淡绿或带红色,皮孔明显;顶芽卵形,芽鳞褐色,密被绢质微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7-15mm;叶片卵形或长卵形,长7-10cm,宽2.5-4.5cm,坚纸质,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,两面凸出。伞形花序腋生;总苞片早落;花梗长约4mm;雄花3-4朵,黄色,被灰色微柔毛;花被片6,卵状披针形,花丝被疏柔毛;第3轮雄蕊近基部有两个圆肾形腺体;雌花白色、黄色或黄绿色,被灰色微柔毛;退化雄蕊9,第3轮有时花瓣状,基部有两个圆肾形腺体;子房椭圆形,长约2mm,与花柱近等长,均被灰色微柔毛。果椭圆形,长1-1.4cm,成熟时黑色,果托直径约2mm,果梗长1-1.5cm。花期2月,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2500m的山坡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卵形或球形,长5-8mm,直径约5mm。表面红褐色至黑色,具明显的网状皱纹;先端钝圆,基部宿存小杯状花被残基,多带有小果柄,长约5mm,稍弯曲,具数条纵皱纹。果皮薄而脆,易捏碎而剥落,有油性;种子1枚,球形,直径约4mm,种皮光滑,先端钝尖;种仁淡黄色,显油性。气特异,味微苦。[br]以体饱满、富油性者为佳。
性味
辛;温
功能主治
散风寒;行血气;止痛。主风寒感冒;风湿痹证;脘腹冷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叶底珠
- 小黑药
- 天荞麦根
- 红丝线
- 红敷地发
- 马桑
- 三钻七
- 维特他
- 杜鹃花叶
- 鸡屎藤
- 柿花
- 水边指甲花
- 吴茱萸叶
- 刺黄柏茎叶
- 大金银花
- 丁癸草根
- 白金古榄
- 朝鲜当归
- 自消容根
- 鄂报春
- 水松枝叶
- 鹊豆
- 贵州花椒
- 细叶卷柏
- 鲎尾
- 珊瑚冬青
- 朝天子
- 火秧竻蕊
- 狸尾草
- 黄缅桂果
- 青蒿囊虫
- 山豆根
- 紫藤根
- 牛蹄甲
- 酱
- 罗锅底
- 红毛蛇
- 滇姜三七
- 蛇附子
- 罗伞树
- 斑鸠占叶
- 冬青子
- 骆驼脂
- 小金牛草
- 麻鱼骨
- 绿萼水珠草
- 银花子
- 麻腐
- 虾蟆
- 丝瓜子
- 肉郎伞
- 牛肋巴
- 石床
- 文鳐鱼
- 合血香
- 川楝子
- 黑芝麻
- 茅栗
- 大块瓦
- 石枣
- 连香树
- 细叶桉
- 白花灯笼
- 竹林消
- 榆树
- 凤仙花
- 车桑仔
- 海决明
- 螳螂
- 铁扇子
- 金缕梅
- 对叉疔药
- 糖橘红
- 馒头蟹
- 瓶耳小草
- 左黑果
- 瓢瓜
- 胡莲
- 石吊兰
- 结香花
- 山道年蒿
- 矩形叶鼠刺
- 野辣烟
- 竹卷心
- 龙齿
- 石参
- 雉
- 椿叶
- 显脉罗伞
- 牌楼七
- 催吐萝芙木
- 竹节海棠
- 癞树叶
- 蒿雀
- 角翅卫矛果
- 挖耳草
- 关白附子
- 女金芦
- 石头菜
- 鼻血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