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油粑
《中华本草》:茶油粑
拼音注音
Chá Yóu Bā
别名
枯饼、茶枯、茶麸、茶子饼、茶子麸、茶油麸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种子榨去脂肪油后的渣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mellia olelfera Abel[C. oleosa (Lour.)Rehd.]
原形态
油茶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3-4m,稀达8m。树皮淡黄褐色,平滑不裂;小枝微被短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4-7mm,有毛;叶片厚革质,卵状椭圆形或卵形,长3.5-9cm,宽1.8-4.2cm,先端钝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亮绿色,无毛或中脉有硬毛,下面中脉基部有毛或无毛,侧脉不明显。花两性,1-3朵生于枝顶或叶腋,直径3-5cm,无梗;萼片通常5,近圆形,外被绢毛;花瓣5-7,白色,分离,倒卵形至披针形,长2.5-4.5cm,先端常有凹缺,外面有毛;雄蕊多数,无毛,外轮花丝仅基部连合;子房上位,密被白色丝状绒毛,花柱先端三浅裂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3-5cm,果皮厚,木质,室背2-3裂。种子背圆腹扁,长至2.5cm。花期10-11月,果期次年10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广泛栽培,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。
化学成分
从茶油饼中分得山柰酚-3-O-葡萄糖基(6→1)鼠李糖甙(kaempferol-3-O-β-D-glucopyranosyl(6→1)-O-α-L-rha-mnopyranoside],山柰酚-3-O-葡萄糖基[(2→1)葡萄糖基](6→1)鼠李糖甙[kaempferol-3-O-β-D-glucopgrancosyl-[(2→1)-O-β-D-glucopy-ranosy](6→1)-O-α-L-rhamnopyranoside]及蔗糖(sucmie)。
药理作用
油茶饼中所含油茶粗皂甙,在体外对玫瑰色毛癣菌、红色毛癣菌和铁锈色小孢子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,其最低抑菌浓度(MIC)分别为0.375%、5%和5%。茶子饼的提取物结晶I在试管内1mg/ml时,对石膏样小孢子菌、絮状表皮癣菌、石膏样癣菌和堇色毛癣菌有杀菌作用。在含有血吸虫卵的狗粪中加入1%、5%和10%茶子饼粉,置30℃作用24h,粪便孵化转为阴性,或仅有极少数毛蚴,表明茶子饼有杀灭血吸虫卵的作用。其他作用参见"油茶子"条。
性味
辛;苦;涩;平;有小毒
归经
脾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燥湿解毒;杀虫去积;消肿止痛。主湿疹痛痒;虫积腹痛;跌打伤肿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研末调涂。内服:煅存性,研末,3-6g。
注意
生品慎服,能催吐。《岭南草药志》:"内服必须煅存性,否则有剧烈催吐作用。"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鹅脚板
- 算盘子叶
- 华西小石积
- 鱼翅
- 番石榴根
- 松木皮
- 赤石脂
- 岩松鼠骨
- 夹蛇龟
- 金刀菜
- 老头草
- 蓝叶棵
- 白花灯笼
- 林荫千里光
- 西藏鸡爪草花
- 海莲果
- 黑皮跌打
- 金狮藤
- 华凤仙
- 千里马
- 蜗牛
- 柚叶
- 臭黄荆根
- 银粉背蕨
- 鰕虎鱼
- 龙须眼子菜
- 淡味当药
- 毒根斑鸠菊
- 河套大黄
- 棱叶韭
- 石米
- 粗糠柴
- 盘石龟
- 猕猴桃根
- 回回蒜
- 灯台树
- 金爪儿
- 蜀五加
- 小叶石楠
- 三爪金龙
- 糖芥
- 刺蓼
- 长梗千里光
- 山藤藤秧
- 枫香脂
- 大叶马尾连
- 大黑药
- 新香草
- 竹叶艾
- 卵叶贝母兰
- 蚕蛹
- 蚌壳草根
- 地菍根
- 黄断肠草
- 蜣螂
- 海螺壳
- 水杨梅根
- 芡实
- 斜叶榕叶
- 滇崖爬藤
- 刺齿凤尾蕨
- 菰米
- 半截叶
- 高脚落山箕根
- 树茭瓜果
- 沙地柏
- 赖草
- 广藿香
- 榧根皮
- 厚叶川木香
- 望江南
- 林问荆
- 水芦荻根
- 柑核
- 地麻黄
- 紫玉簪根
- 黄珠子草
- 浮小麦
- 金丝藤
- 小红苏
- 矮茎冷水花
- 滇南杭子梢
- 掐不齐
- 三白草根
- 山狸子肉
- 铜锤玉带草
- 鹅脚板根
- 苍耳
- 胡桐泪
- 锯锯藤
- 腊雪
- 杏仁
- 草木樨
- 小花黄堇
- 儿茶
- 豇豆
- 小药木
- 狗牙根
- 虾蟆
- 三叶鬼针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