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油粑
《中华本草》:茶油粑
拼音注音
Chá Yóu Bā
别名
枯饼、茶枯、茶麸、茶子饼、茶子麸、茶油麸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种子榨去脂肪油后的渣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mellia olelfera Abel[C. oleosa (Lour.)Rehd.]
原形态
油茶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3-4m,稀达8m。树皮淡黄褐色,平滑不裂;小枝微被短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4-7mm,有毛;叶片厚革质,卵状椭圆形或卵形,长3.5-9cm,宽1.8-4.2cm,先端钝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亮绿色,无毛或中脉有硬毛,下面中脉基部有毛或无毛,侧脉不明显。花两性,1-3朵生于枝顶或叶腋,直径3-5cm,无梗;萼片通常5,近圆形,外被绢毛;花瓣5-7,白色,分离,倒卵形至披针形,长2.5-4.5cm,先端常有凹缺,外面有毛;雄蕊多数,无毛,外轮花丝仅基部连合;子房上位,密被白色丝状绒毛,花柱先端三浅裂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3-5cm,果皮厚,木质,室背2-3裂。种子背圆腹扁,长至2.5cm。花期10-11月,果期次年10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广泛栽培,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。
化学成分
从茶油饼中分得山柰酚-3-O-葡萄糖基(6→1)鼠李糖甙(kaempferol-3-O-β-D-glucopyranosyl(6→1)-O-α-L-rha-mnopyranoside],山柰酚-3-O-葡萄糖基[(2→1)葡萄糖基](6→1)鼠李糖甙[kaempferol-3-O-β-D-glucopgrancosyl-[(2→1)-O-β-D-glucopy-ranosy](6→1)-O-α-L-rhamnopyranoside]及蔗糖(sucmie)。
药理作用
油茶饼中所含油茶粗皂甙,在体外对玫瑰色毛癣菌、红色毛癣菌和铁锈色小孢子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,其最低抑菌浓度(MIC)分别为0.375%、5%和5%。茶子饼的提取物结晶I在试管内1mg/ml时,对石膏样小孢子菌、絮状表皮癣菌、石膏样癣菌和堇色毛癣菌有杀菌作用。在含有血吸虫卵的狗粪中加入1%、5%和10%茶子饼粉,置30℃作用24h,粪便孵化转为阴性,或仅有极少数毛蚴,表明茶子饼有杀灭血吸虫卵的作用。其他作用参见"油茶子"条。
性味
辛;苦;涩;平;有小毒
归经
脾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燥湿解毒;杀虫去积;消肿止痛。主湿疹痛痒;虫积腹痛;跌打伤肿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研末调涂。内服:煅存性,研末,3-6g。
注意
生品慎服,能催吐。《岭南草药志》:"内服必须煅存性,否则有剧烈催吐作用。"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尼泊尔鸢尾子
- 鱼寄生
- 青藤子
- 川贝母
- 海螺壳
- 行夜
- 挖耳草根
- 鱵鱼
- 环草石斛
- 马骨节
- 灰毛婆婆纳
- 毛瓣绿绒蒿
- 白八角莲
- 篱天剑
- 通脉丹
- 刺瓜
- 藏鮡肉
- 苦丁
- 犀牛皮
- 杜仲叶
- 细叶铁线莲
- 小金梅草
- 三叶海棠
- 金腰燕
- 青香藤
- 红母鸡草
- 小铜锤
- 荚蒾
- 山石榴
- 藏鮡骨
- 大麦奴
- 杜香
- 白残花
- 鸡麻
- 海带
- 土茶
- 甜瓜叶
- 廉姜
- 薯莨
- 水黾
- 太白丽参
- 插田泡
- 花南星
- 桦树皮
- 荷包牡丹根
- 血当归
- 羊蹄暗消
- 枳椇根
- 断血流
- 大夜关门根
- 荔枝壳
- 剑叶玉簪
- 猫头鹰
- 土千年健叶
- 铁箍散
- 佛手露
- 狗心
- 大树跌打
- 对生耳蕨
- 满天星
- 西伯利亚青兰
- 老虎须
- 豪猪千
- 黄花忍冬
- 峨山雪莲花
- 饴糖
- 陀罗紫菀
- 百齿卫矛
- 紫云英子
- 楤木根
- 铁丝灵仙
- 海盘车
- 黄连
- 树扁竹
- 鬼臼
- 柳穿鱼
- 单花芥
- 二裂叶委陵菜
- 红鬼笔
- 小泡通树
- 番杏
- 母猪半夏
- 水栀根
- 淡竹根
- 单花鸢尾
- 海芋
- 小白绵参
- 鸡爪槭
- 地乌
- 狗宝
- 茳芒决明
- 天名精
- 毛花洋地黄
- 密枝问荆
- 大鳞毛蕨
- 天文草
- 红椋子
- 河豚目
- 大丁草
- 白千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