楮茎
《中华本草》:楮茎
拼音注音
Chǔ Jīnɡ
别名
楮枝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构树的树条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roussonetia papyrifera (L.)Vent.[Marus papyrifera L.]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收枝条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达14-16m。有乳汁。小枝粗壮,密生绒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.5-10cm,密被柔毛;叶片膜质或纸质,阔卵形至长圆状卵形,长5.5-15(-20)cm,宽4-10(-15)cm,不分裂或3-5裂,尤以幼枝或小树叶较明显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浅心形,略偏斜,边缘有细锯齿或粗锯齿,上面深绿色,被粗伏毛,下面灰绿色,密被柔毛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序为葇荑花序,直径l-1.5cm,总花梗长l-1.5cm;雄花具短柄,有2-3小苞片,花被4裂,基部合生,雄蕊4;雌花苞片棒状,被毛,花被管状,雌蕊散生于苞片间,花柱细长,线形,被短毛,具粘性。聚花果肉质,呈球形,直径约2cm,成熟时橙红色。花期4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缘或村寨道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华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螺楮树宁(spirobroussonin)A、B[1],还含楮树素(broussin)和楮树宁C[2]。
功能主治
祛风;明目,利尿。主风疹;目赤肿痛;小便不利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;或捣汁饮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复方
治暴赤眼病,碜涩者: 嫩楮枝去叶,放地上火烧,以碗覆之一日,取灰泡汤,澄清温洗。(《圣惠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主瘾疹痒,单煮洗浴。2.《纲目》:捣浓汁饮半升,治小便不通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楮茎
拼音注音
Chǔ Jīnɡ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桑种植物构树的树枝。
功能主治
治风疹,目赤肿痛,小便不利。
①《别录》:"主癌疹痒,单煮洗浴。"
②《纲目》:"捣浓汁饮半升,治小便不通。"
复方
治暴赤眼痛,碜涩者:嫩楮枝去叶,放地上火烧.以碗覆之一日,取灰泡汤,澄清温洗。(《圣惠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鱼鳅串
- 天麻子
- 柱果木榄叶
- 烟梦花
- 水茄
- 川谷根
- 水獭肝
- 还魂草
- 茶子饼
- 马比木
- 夜明砂
- 碎米蕨
- 苏木蓝
- 异被赤车
- 尖槐藤
- 清风藤
- 红毛五加皮
- 广藤根
- 黄瘤孢
- 姜皮
- 小鱼仙草
- 风藤草根
- 铁马鞭
- 独角莲
- 鸡爪竻
- 穿心莲
- 万年青叶
- 七叶子
- 蓝圆鲹
- 高山芹根
- 蕨根
- 冬里麻根
- 木芙蓉叶
- 豹肉
- 星毛蕨
- 高粱泡根
- 水松叶
- 石莼
- 鲨鱼翅
- 铁骨银参
- 白枪杆
- 酸枣根皮
- 海南地不容
- 老鸦嘴
- 黑骨蕨
- 女娄菜
- 桦菌芝
- 鸭脚木叶
- 鳑魮鱼
- 木竹子
- 鹿仙草
- 朱砂菌
- 虾蟆
- 柳叶鬼针草
- 松毛火绒草
- 碎密花
- 獾骨
- 雕头
- 越橘叶
- 绿豆粉
- 铁粉
- 芦花
- 云南小阴地蕨
- 大红青菜
- 锥螺壳
- 水菇里
- 菊花根
- 水折耳
- 油草
- 鹿茸
- 光叶闭鞘姜
- 石彭子
- 桃南瓜
- 粗叶卷柏
- 猬菊
- 鸭儿芹果
- 洋芋
- 兰花
- 桂子
- 蛮刀背
- 天韭
- 野兔骨
- 生姜皮
- 须叶藤
- 鹅喉管
- 散血飞
- 甘肃土当归
- 苦白蹄
- 小叶石楠
- 黄荆
- 一叶荻
- 红毒茴
- 牛耳枫子
- 龙江风毛菊
- 柠檬桉叶
- 小酒饼花
- 圆节山蚂蝗
- 红毛蛇
- 豆豉草
- 阳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