粗皮蛙
《中华本草》:粗皮蛙
拼音注音
Cū Pí Wā
别名
癞皮蛙
英文名
toad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蛙科动物粗皮蛙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narugosa (schlegel).采收和储藏:夏季捕捉,捕得后,洗净,鲜用或烘干。
原形态
粗皮蛙,体长43mm左右,头略扁平,头长宽相等;吻端钝尖;吻棱显着,头顶部略向下凹入,颊部略向外倾斜;鼻孔略近吻端,鼻间距略大于眼间距;鼓膜大而显着,约与眼间距等大,犁骨齿两斜短行在内鼻孔内侧;舌后端缺刻深。前臂及手到体长的1/2,指端圆,指长顺序为3,1,4,2;关节下瘤显着;内跖突卵圆形,外趾突小而圆。皮肤极粗糙,除掌心外,全部都满布大小疣粒,疣白色,鼓膜上的最小,一般腹面的最大。背部狭长,白色疣粒排列整齐,颞褶清晰;口角后端有一较大的颌腺;有内外两跗褶。雄性第1指基部有浅色婚垫,无声囊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栖息于山区冷水溪边的乱石堆、岩石缝隙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地。
化学成分
皮肤含蛙肽(ranatensin)-R.肝细胞含鸟嘌呤(guanine),胞嘧啶(cytosine),胆汁含5α-鲤胆甾醇硫酸酯(5α-cyprinolsulfate)。皮肤含4种肽类(peptides)。
药理作用
1.蛙激肽-R能收缩大白鼠子宫,收缩豚鼠胆囊。具有降压作用。2.粒体释放素作用于大白鼠腹膜乳细胞(Peritoneal mastcell),脱粒(Liberate gran-ules)及释放组织胺。
性味
苦、咸;寒
归经
肝、脾、大肠三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。主瘰疬;痈疽;脱肛
用法用量
内服:烘干研粉,3-9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有清热解毒功效。主治瘰疬、痈疽,脱肛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血当归
- 棕叶芦
- 甜茶
- 山红稗
- 深裂黄草乌
- 粗叶卷柏
- 翡翠
- 贝齿
- 蛤壳
- 空心泡
- 裂蹄
- 钝叶草
- 金鸡尾巴草根
- 臭梧桐子
- 小黑牛
- 薄叶黄芩
- 山莴苣
- 深山黄堇
- 一扫光
- 厚叶素馨
- 小草寇
- 粉霜
- 葱白
- 云南铁角蕨
- 打箭菊
- 地膏药
- 香草兰
- 山峰西番莲
- 柳兰叶风毛菊
- 云雾七
- 金雀根
- 饭团藤
- 鸡屎白
- 短小蛇根草
- 血余
- 四方拳草
- 豨莶根
- 华青皮木
- 豨莶
- 膜缘木香
- 望月砂
- 一年蓬
- 三对叶丹参
- 木莲
- 西藏羊耳兰
- 香橼露
- 锡兰肉桂
- 核子木
- 锯鲨胆
- 匐地龙
- 番荔枝
- 尖萼厚皮香
- 土木香
- 水苦荬
- 毛蜂子
- 豨莶草
- 木通
- 骆驼蹄瓣
- 红丹参
- 黄水芋
- 白叶火草
- 蝮蛇蜕皮
- 茶子饼
- 葛菌
- 异穗卷柏
- 虎头兰
- 猩猩木
- 香樟
- 香樟果
- 红刺藤
- 石榴皮
- 茶子心
- 细柄薯蓣
- 狗血
- 钝齿铃子香
- 臭蒿
- 冻绿刺
- 七里香
- 冬里麻
- 山蓼
- 臭常山
- 朝鲜当归
- 臭草
- 鞭打绣球
- 牛尾菜
- 狭绿叶线蕨
- 倒爪草
- 黄莲花
- 桐皮
- 魔芋
- 山漆树
- 菘菜
- 石上蕉
- 水棉花
- 四季海棠
- 云南金莲花
- 花叶秋海棠
- 旱莲花
- 七叶子
- 水松枝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