翠雀花
《*辞典》:翠雀花
拼音注音
Cuì Què Huā
别名
小草乌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猫眼花(《中药通报》(3)6:251,1957),鸡爪连(《吉林中草药》),百部草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,飞燕草(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),鸽子花(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鹦哥草(《甘肃中草药手册》),玉珠色洼(藏名)。
出处
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毛莨科植物翠雀的全草或根。7~8月采收,漂洗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翠雀,又名:大花飞燕草。
多年生草本,高35~65厘米。茎具疏分枝。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;叶片圆,醑形,长2.2~6厘米,宽4~8厘米,3全裂,裂片细裂,小裂片条形,宽0.6~2.5毫米。总状花序具3~15花,轴和花梗具反曲的微柔毛;花左右对称;小苞片条形或钻形;萼片5,花瓣状,蓝色或紫蓝色,长1.5~1.8厘米,上面1片有距,先端常微凹;花瓣2,较小,有距,距突伸于萼距内;退化雄蕊2,瓣片宽倒卵形,微凹,有黄色髯毛;雄蕊多数;心皮3,离生。蓇葖果3个聚生。花期8~9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草地、固定沙丘。分布云南、山西、河北、宁夏、四川、甘肃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新疆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生物碱甲基牛扁亭碱。
性味
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苦,寒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泻火止痛,杀虫。"
②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:"抗菌除湿,杀虫治癣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煎水含漱,捣汁浸洗;或研末水调涂擦。
注意
不可内服。
复方
①治风热牙疼:飞燕草五分至一钱。水煎含漱,不可咽下。(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②治疥癣:飞燕草配苦参研末调擦。(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)
③治头虱:鲜鸡爪连全草,捣碎,水浸洗头。(《吉林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蒲棒
- 柱果木榄叶
- 尖舌苣苔
- 鳕鱼骨
- 无风自动草
- 雪莲花
- 獭肝
- 夜合花
- 龙骨风
- 黑细辛
- 继木[檵木]
- 牛心果
- 苏木蓝
- 锥螺壳
- 沙前胡
- 血参
- 鱼鳞菜
- 藤子甘草
- 楮茎
- 龙虾
- 红花点地梅
- 麦撇花藤
- 青桐翠木
- 腐婢根
- 海门冬
- 湖北地黄
- 向日葵茎髓
- 单花鸢尾
- 鹊
- 牛角腮
- 矮脚苦蒿
- 赤沙糖
- 刺蓼
- 金钟茵陈
- 白栎蔀
- 叶上花
- 黄颔蛇
- 驱虫斑鸠菊
- 鳖甲胶
- 兰花双叶草
- 羽裂星蕨
- 香花菜
- 福建胡颓子叶
- 鳞瓦韦
- 野冬青果
- 藤檀
- 胡椒
- 钩钱草
- 紫雪花
- 附子
- 钩苞大丁草
- 蜀葵花
- 肉豆蔻
- 金石溜
- 海鳗头
- 白山苔
- 紫萁苗
- 蕨麻草
- 大葫芦
- 白石英
- 莲座革菌
- 蛇接骨
- 山柏
- 蓖麻叶
- 橘红珠
- 苹果
- 水甘草
- 蘘荷子
- 防己
- 风车儿
- 梨叶
- 千金藤
- 海参肠
- 蚌壳草
- 雪上一枝蒿
- 白子菜
- 牛奶树子
- 鹿角胶
- 短柄忍冬
- 鬼盖
- 山海螺
- 笔筒草
- 香青
- 猴樟果
- 萹蓄
- 信石
- 含羞草根
- 蒲葵
- 伞梗虎耳草
- 细枝柃
- 苍山冷杉
- 篦子草
- 贯众
- 蚱蝉
- 五角叶葡萄
- 天香炉
- 水黄连
- 照山白
- 八爪金龙
- 铅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