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茅根
《中华本草》:巴茅根
拼音注音
Bā Máo Gēn
别名
野苇子、红紫
英文名
Amur Silvergrass, Aweetcaneflower Silvergrass
出处
始载于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荻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( Maxim) Benth et Hook f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荻,多年生草本,高达1.5cm。具粗壮被鳞片的根状茎。秆直立,无毛,多节,节具长须毛。叶互生;叶鞘长于节间,或上部者短于节间;叶舌长约1mm以下,先端钝圆,具小纤毛;叶片条形,长10-16cm,宽4-12mm,上面基部密被柔毛。圆锥花序扇形,长20-30cm,主轴与分枝皆无毛,仅在枝腋间有小柔毛;分枝较弱,长10-20cm,每节具1短柄小穗,1长柄小穗,均结实,且同形,含2小花,仅第2小花结实;基盘上的白色丝状毛约为小穗的2倍;第1颖的2脊缘有丝状毛,边缘透明膜质,有纤毛;雄蕊3;柱头自小穗两侧伸出。花、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草地或岸边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西北、华东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呈扁圆柱形,常弯曲,直径2.5-5mm。表面黄白色,略具光泽及纵纹。节部常有极短的毛茸或鳞片,节距0.5-1.9cm。质硬脆,断面皮部裂隙小,中心一小孔,孔周围粉红色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味甘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活血。主干血痨;潮热;产妇失血口渴;牙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0-9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甘、性凉。有清热活血的功能。用于妇女干血痨、潮热、产妇失血口渴、牙疼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巴茅根
别名
大茅根
来源
禾本科芒属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(Maxim.) Benth., et Hook. f.,以根状茎入药。四季可采,晒干。
性味
甘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,活血。用于妇女干血痨,潮热,产妇失血口渴,牙痛。
用法用量
3~4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朴树皮
- 照山白
- 胡桃树皮
- 甘肃棘豆
- 密纹薄芝
- 火焰草
- 苦楝子
- 乌桕木根皮
- 八角枫叶
- 长圆叶梾木枝叶
- 骨碎补毛
- 锥螺厣
- 过岗龙
- 贯众
- 黄麻根
- 羊肌藤
- 鸡嗉子果
- 水茄冬
- 南板蓝根
- 硇砂
- 珠兰
- 柚根
- 婆婆指甲菜
- 牛心果
- 大将军
- 川木香
- 南方六道木
- 桑根
- 核桃楸果仁
- 山枝仁
- 青蛇藤
- 辣薄荷
- 印度菩提树皮
- 线叶金鸡菊
- 药茴香
- 小盘木
- 麦刺藤叶
- 细叶小羽藓
- 丁香露
- 角螺
- 伸筋草
- 麻叶荨麻
- 脓见愁
- 大五爪金龙
- 高粱泡叶
- 轮叶马先蒿
- 海柏
- 金丝梅
- 海康钩粉草
- 疣果冷水花
- 生瓜
- 柴胡叶链荚豆
- 三果木皮
- 大叶金花茶叶
- 菱茎
- 断血流
- 松寄生
- 霞天曲
- 鸭肪
- 木蓝
- 艾虎
- 白草
- 矮脚苦蒿
- 大山芝麻
- 吊兰
- 大籽蒿
- 团叶槲蕨
- 枸橘
- 石链子
- 花鱼
- 楤木
- 丽江独活
- 毛叶石楠
- 鲎尾
- 长叶紫珠
- 棘针
- 檵花根
- 镰萼虾脊兰
- 毛枝卷柏
- 割舌罗
- 建兰花
- 倒莓子
- 萆薢
- 节节草
- 荠菜花
- 商陆花
- 西施舌
- 乌桕根皮
- 多蕊蛇菰
- 野菠菜
- 蛤壳
- 鬼灯笼
- 天文草
- 鹧鸪脂
- 枇杷木白皮
- 蓝叶藤
- 红木耳
- 自消容
- 管南香
- 地八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