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五彩苏
《中华本草》:小五彩苏
拼音注音
Xiǎo Wú Cǎi Sū
别名
小洋紫苏、金耳环、盆上金耳环、五色草、假紫苏、洋紫苏、金钱炮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小五彩苏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eus scutellarioides(L.)Benth.var.crispipilus(Merr.)H.Keng[C.pumilus Blanco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小五彩苏,直立或上升草本,高20-30cm。茎通常紫色,四棱形,被微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1-5cm ,被笛柔毛;叶片形状、大小及色泽变异较大,通常卵圆形,长4-12.5cm,宽2.5-9cm,先端犯,基部宽楔形或圆形,边缘具圆齿状锯齿,两面被微柔毛,下面有红褐色腺点。轮伞花序多花,排列成简单或具分枝的总状圆锥花序,长5-25cm,花梗及序轴被微柔毛;苞片宽卵圆形,长2-3mm,先端尾尖,外面被柔毛及腺点,脱落;花萼钟形,长2-3mm,外面被短硬毛及腺点,果时增大考勤达7mm,上唇3裂,中裂片比下唇短,宽卵圆形,侧裂片短小,约为中裂片之半,下唇长方形,先端具2齿;均此级毛;花冠紫色或蓝色,长8-13mm,上唇短,直立,4裂,下唇长,舟形;雄蕊4,内藏,花丝下部合生成鞘状,包围花柱基部;花柱比雄蕊长,伸出,柱头2裂;花盘前方膨大。小坚果宽卵圆形,褐色,有光泽。花期7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溪旁、路边、田野、山地、草丛或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归经
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疮疡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马鬃参
- 乌药
- 五爪风
- 青鳞鱼
- 毛竹
- 结血蒿
- 蚕砂
- 四叶细辛
- 柠鸡儿果
- 豆瓣绿
- 山苦菜
- 岩白菜
- 老虎须
- 獾骨
- 桤木
- 曲花紫堇
- 五叶泡
- 清香桂
- 毛茎马兰
- 蔓胡颓子根
- 尖叶川黄瑞木
- 金老梅根
- 鳖甲
- 船形乌头
- 毛叶白粉藤
- 佛指甲
- 藏菌陈
- 新疆雪莲
- 臭梧桐花
- 漆树皮
- 旋复花根
- 水茄冬子
- 五气朝阳草
- 毛叶巴豆
- 杧果树皮
- 野猪头骨
- 风箱树叶
- 莽草
- 绣线菊
- 红花岩黄芪
- 绵枣儿
- 镰片假毛蕨
- 赤瓟
- 婆罗门参
- 水马齿苋
- 蜻蜒兰
- 诃子核
- 鸭跖花
- 荆芥
- 狐四足
- 虎胆
- 光明盐
- 万年青
- 灰树花
- 龙角
- 白垩铁线蕨
- 金花树
- 痢止草
- 苦绳
- 南瓜蒂
- 黔桂醉魂藤
- 白朱砂莲
- 团花龙船花
- 马蔺子
- 松鼠
- 花苜蓿
- 球果藤
- 长柄赤车
- 黄花鸢尾
- 山花生
- 七鳃鳗
- 米碎花根
- 黄花苜蓿
- 山蜡梅
- 油杉
- 河乌
- 蟾蜍
- 对叶油麻叶
- 黄蜀葵根
- 榔榆叶
- 榆耳
- 绿段草
- 南蛇竻根
- 印度菩提树皮
- 毛葡萄根皮
- 刺沙蓬
- 鱼尾葵叶
- 火棘
- 岩凤尾蕨
- 臭灵丹
- 牛藤果
- 苍山冷杉
- 大马蹄蕨
- 海狗肾
- 荔枝藤
- 翅柄蓼
- 败酱草
- 独叶一枝花
- 毛稔根
- 漆树木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