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叶爱楠
《中华本草》:小叶爱楠
拼音注音
Xiǎo Yè ài Nán
别名
树萝卜、石矮陀、石不生、岩包、猴子板凳、猴子瘿袋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白花树萝卜的块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gapetes mannii hemsl.[A·yun-nanensis Franch」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常绿附生灌木,高30-60cm。根通常呈纺锤状块根。枝条细长,灰褐色,幼枝被微柔毛。单叶互生;有短柄;叶片革质,倒卵状长圆形或匙形,长1.3-2.5cm,宽0.5-1.1cm,先端圆形,微凹,基部楔形,边缘全缘,外卷,表面光亮绿色,背面干后淡绿色或淡黄色。花单生或双生于叶腋,下垂;花萼小,有柔毛,5裂,裂片锐尖,三角形;花冠圆筒形,白色或淡绿白色,裂片小,三角形,先端钝;雄蕊IO,花丝有柔毛,花药上部延伸成2个喙,喙长3mm,背面有直立的短距;子房下位,花柱长1.5cm,柱头截形。果圆球形。花期7-9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附生于海拔(400-)2100-3600m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。
性味
淡;性凉
归经
心;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湿;祛瘀。主黄疸型肝炎,水肿,风湿痹痛;胃院疼痛;跌打损伤;月经不调;无名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~30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干品研未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小叶爱楠
拼音注音
Xiǎo Yè ài Nán
别名
树萝卜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杜鹃花科植物小叶爱楠的块根。全年可采,切片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常绿附生灌木,高约1米。具串珠状的纺锤块根。多分枝,嫩枝具黑褐色柔毛。叶互生,革质,卵形,长约1.5厘米,宽1厘米,先端具短突尖,边缘有不明显的锯齿。花腋生;萼管球状,裂片5,宿存;花冠白色,裂片5;雄蕊10,花丝短,药室上部延伸成2个长喙,顶裂,后部有距。浆果球形。
生境分布
附生于树干或岩石上,分布云南。
性味
淡,凉。
功能主治
舒肝,祛风利湿,散瘀消肿。治黄疸型肝炎,月经不调,风湿骨痛,腰膝痹痛,小儿惊风,麻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肝炎:树萝卜、三丫苦。水煎服。
②治骨折,跌打伤肿,无名肿毒:鲜树萝卜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鱼
- 辐射石豆兰
- 田菁
- 臭梧桐
- 翠羽草
- 小喇叭
- 土茯苓
- 小白绵参
- 白苣
- 彩斑桑勒草
- 苦楝皮
- 类梧桐
- 野茄树
- 山矾根
- 牛胆参
- 橄榄
- 烧伤藤
- 茯神木
- 朱兰
- 华东瘤足蕨
- 罗望子叶黄檀
- 荷蒂
- 白升麻
- 寒莓叶
- 补骨脂
- 剑叶紫金牛
- 野兔毛
- 鹳骨
- 路旁菊
- 火秧竻
- 冰糖
- 浙贝母
- 月桂子
- 红毒茴
- 豆蔻壳
- 牛舌草
- 南酸枣
- 蒒实
- 草灵仙
- 艾虎
- 细叶桉叶
- 喜树叶
- 向日葵花
- 酸枣肉
- 兔肝
- 柏树根
- 小麦苗
- 紫阳花
- 八月瓜
- 观音竹
- 羊舌树
- 大叶蛇泡簕
- 翡翠
- 紫木通
- 华南紫萁
- 候风藤
- 湖北海棠
- 竹鼠子牙
- 澄茄子
- 老虎耳根
- 薄荷露
- 瑞香根
- 跌打老
- 地盘松球
- 蓼螺
- 熊尾草
- 金雀儿
- 羊蹄草
- 姜三七
- 野葱
- 蓝花侧金盏
- 黄毛榕
- 刻裂紫堇
- 虎头兰
- 西藏鸡爪草花
- 番薯
- 粗毛蹄盖蕨
- 莲须
- 樟树皮
- 獭胆
- 千里马
- 盘石龟
- 粗糠柴
- 水冬瓜叶
- 地骷髅
- 黄断肠草
- 枫香脂
- 异型莎草
- 蒙古扁桃
- 三铃子
- 水龙胆草根
- 咸秋石
- 马唐
- 兴安薄荷
- 灰凤梨
- 迎春花叶
- 柔软石韦
- 柳白皮
- 白绒草
- 木姜子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