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叶爱楠
《中华本草》:小叶爱楠
拼音注音
Xiǎo Yè ài Nán
别名
树萝卜、石矮陀、石不生、岩包、猴子板凳、猴子瘿袋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白花树萝卜的块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gapetes mannii hemsl.[A·yun-nanensis Franch」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常绿附生灌木,高30-60cm。根通常呈纺锤状块根。枝条细长,灰褐色,幼枝被微柔毛。单叶互生;有短柄;叶片革质,倒卵状长圆形或匙形,长1.3-2.5cm,宽0.5-1.1cm,先端圆形,微凹,基部楔形,边缘全缘,外卷,表面光亮绿色,背面干后淡绿色或淡黄色。花单生或双生于叶腋,下垂;花萼小,有柔毛,5裂,裂片锐尖,三角形;花冠圆筒形,白色或淡绿白色,裂片小,三角形,先端钝;雄蕊IO,花丝有柔毛,花药上部延伸成2个喙,喙长3mm,背面有直立的短距;子房下位,花柱长1.5cm,柱头截形。果圆球形。花期7-9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附生于海拔(400-)2100-3600m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。
性味
淡;性凉
归经
心;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湿;祛瘀。主黄疸型肝炎,水肿,风湿痹痛;胃院疼痛;跌打损伤;月经不调;无名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~30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干品研未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小叶爱楠
拼音注音
Xiǎo Yè ài Nán
别名
树萝卜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杜鹃花科植物小叶爱楠的块根。全年可采,切片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常绿附生灌木,高约1米。具串珠状的纺锤块根。多分枝,嫩枝具黑褐色柔毛。叶互生,革质,卵形,长约1.5厘米,宽1厘米,先端具短突尖,边缘有不明显的锯齿。花腋生;萼管球状,裂片5,宿存;花冠白色,裂片5;雄蕊10,花丝短,药室上部延伸成2个长喙,顶裂,后部有距。浆果球形。
生境分布
附生于树干或岩石上,分布云南。
性味
淡,凉。
功能主治
舒肝,祛风利湿,散瘀消肿。治黄疸型肝炎,月经不调,风湿骨痛,腰膝痹痛,小儿惊风,麻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肝炎:树萝卜、三丫苦。水煎服。
②治骨折,跌打伤肿,无名肿毒:鲜树萝卜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茅根
- 豆列当
- 一口红
- 点地梅
- 臭草
- 雪兔
- 松树梢
- 棕叶芦
- 雷公藤
- 猫儿黄金菊
- 醍醐
- 棒棒草
- 荠苎
- 候风藤
- 柳叶亚菊蒿
- 黄接骨丹
- 牛耳草
- 小花青藤
- 石米
- 麦奴
- 小叶爱楠
- 石草鞋
- 柏枝节
- 万丈深茎叶
- 荠菜
- 甘肃棘豆
- 柏根白皮
- 大钱麻
- 黄龙藤
- 钓兰
- 路旁菊
- 楮树白皮
- 地红子根
- 过山风
- 榆枝
- 何首乌
- 竹精
- 花椒叶
- 糖橘红
- 狼油
- 竹叶吉祥草
- 鸭儿芹
- 小一把抓
- 细香葱
- 小草寇
- 石芥菜
- 白垩铁线蕨
- 白花灰毛槐树
- 鹿角菜
- 鰕虎鱼
- 树头发
- 花花草
- 宜昌荚蒾叶
- 血水草根
- 东北雷公藤
- 红螺塔
- 三颗针
- 小花琉璃草
- 大叶紫苏
- 草果
- 过腰蛇
- 亮菌
- 荷花
- 雪莲花
- 岩豆
- 甘菊花露
- 番石榴叶
- 黑大豆叶
- 美脉藁本
- 冬里麻根
- 假蒟果穗
- 蜻蜓
- 绞股蓝
- 锈钉子
- 回回蒜果
- 云香草
- 葫芦七
- 小麦麸
- 湖北海棠
- 雪里见
- 滇茜草
- 香橼叶
- 白花龙胆
- 芒叶小米草
- 圆叶野扁豆
- 象头花
- 陈火腿骨
- 雪猪骨
- 吊山桃
- 披散糖荠
- 雪梨膏
- 小天冬
- 白毛藤根
- 雪山甘草
- 叶象花
- 黍茎
- 披针叶毛茛
- 铁蕨鸡
- 雄黄豆
- 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