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口小金发藓
《中华本草》:小口小金发藓
拼音注音
Xiǎo Kǒu Xiǎo Jīn Fā Xiǎn
别名
小口杉叶藓、大蒴小金发藓
英文名
microstomia Pogonatum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金发藓科植物小口小金发藓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gonatum microstomum (schwaegr.) Brid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体较挺拔,幼时暗绿色,老时赤褐色。茎单一,稀有1-2分枝,高2-10cm,基部密生假根。叶多集生于上部,紧贴茎上,似不卷曲,湿时倾立,阔披针形,基部卵圆半鞘状,上部阔披针状,短尖,叶缘具多细胞组成的锐齿;中肋粗达叶尖,腹面满布栉片,高4-5个细胞,顶细胞呈双驼峰状。雌雄异株。蒴柄单生或多枚丛生,长2-3cm,红色;孢蒴圆柱形,蒴盖有长喙;蒴帽兜形,具共色长绒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湿土上或石上薄土表面。四季均可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西藏等省区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本品为数株丛集在一起的团块,株长2-8cm,暗绿色或赤褐色。湿润分离后,每株茎单一,稍有1-2分枝,基部密生细假根,叶密集于茎上部,披针形,短尖,边缘有锐齿,略内卷;中肋粗,棕色,直达叶尖,腹面布满栉片。有的可见细长、红色的蒴柄,孢蒴圆柱形,蒴盖有长喙,蒴帽被黄色长毛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叶中肋横切面:栉片高4-5个细胞,单行排列,顶端细胞呈双瓶状。
化学成分
含有皂甙。
性味
辛;凉
归经
肝;胆经
功能主治
舒肝利胆;排石止痛。主胆囊积石等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注意
孕妇慎服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辛,性凉。有消肿散瘀,排石止痛等功效。用于胆囊积石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叶山鸡尾巴草
- 小毛蓼
- 小叶地不容
- 小地扭
- 小叶桑根
- 小叶三点金
- 小婆婆纳
- 小果白刺
- 小叶爱楠
- 阳桃根
- 小三叶耳蕨
- 小叶双眼龙
- 小巢菜
- 小叶假耧斗菜
- 小洋紫苏
- 半枫荷
- 小叶寄树兰
- 小叶鹅掌柴
- 小叶密花远志
- 小槐花
- 云南鸡矢藤
- 蓬莱草
- 花椒
- 鸡娃草
- 干漆
- 华西小石积
- 野海棠
- 菵米
- 红升丹
- 大剑叶木
- 金边龙舌兰
- 野苦梨根
- 金光菊
- 红头小仙
- 铁篱笆
- 白活麻
- 鲫鱼头
- 鸡眼草
- 蚺蛇肉
- 五指山参
- 毛脉酸模
- 九州岛岛岛岛堇菜
- 硼砂
- 车前草
- 树韭菜
- 皂角菌
- 白猪栗根
- 树五加
- 大叶醉鱼草
- 鸡蛋果
- 孩儿茶
- 川鄂山茱萸
- 蜀葵花
- 篱栏网
- 石壁莲
- 构树
- 大尾摇
- 山漆树
- 镜面草
- 嘉兰
- 狸尾草
- 桔梗
- 白云瓜
- 竹精
- 小杉藻
- 多花筋骨草
- 观音竹
- 披麻草根
- 野三七
- 石碱
- 木蝴蝶
- 碱蓬
- 黄蜀葵
- 梅叶
- 柳屑
- 省藤
- 虻虫
- 鸡爪竻
- 羊胲子
- 红皮
- 龙棕
- 豆瓣绿
- 单头紫菀
- 斑竹花
- 红门兰
- 红香树
- 华南皂荚
- 紫花一炷香
- 黄荆
- 木天蓼子
- 红花
- 黄心果
- 兔耳草
- 禾叶毛兰
- 卵叶娃儿藤
- 红背马蓝
- 黄囊杓兰
- 黄山梅
- 厚叶算盘子
- 地菍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