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叶山鸡尾巴草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小叶山鸡尾巴草
拼音注音
Xiǎo Yè Shān Jī Wěi Bɑ Cǎo
英文名
Central China Dryoathyrium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蹄盖蕨科植物华中介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yoathyrium okuboanum(Makino)Ching[Athyrium okuboanum Makino]采收和储藏:全年或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60-120cm。根茎短而横走。叶丛生,叶柄禾秆色,长30-70cm,叶柄与叶轴疏被褐色或淡渴色鳞片;叶片草质,狭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,长35-60cm,宽25-35cm,先端渐尖,基部最宽或稍缩短,1回羽状复叶作3次羽状分裂;羽片9-12对,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12-25cm,宽4-10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有短柄或无柄,羽状深裂;裂片披针形,先端渐狭而钝,羽状半裂至深裂;叶脉羽状。孢子囊群卵形、圆形或钩形,沿轴两侧着生;囊群盖质薄,边缘不整齐。孢子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800m的林下溪沟边或阴湿谷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华东、中南及甘肃、云南、四川、陕西等地。
性味
淡;涩;凉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清热消肿。主疮疖;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小叶山鸡尾巴草
拼音注音
Xiǎo Yè Shān Jī Wěi Bɑ Cǎo
出处
《浙江天舢药植志》
来源
为蹄盖蕨科植物华中介蕨的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60~120厘米,根茎短而横走。叶丛生,叶柄禾秆色,长30~70厘米,叶柄与叶轴疏被褐色或淡褐色鳞片;叶片草质,狭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,长35~60厘米,宽25~3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最宽或稍缩短,1回羽状复叶作3次羽状分裂;羽片9~12对,长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12~25厘米,宽4~10厘米,先端长渐尖,基部有短柄或无柄,羽状深裂;裂片披针形,先端渐狭而钝,羽状半裂至深裂;叶脉羽状。孢子囊群卵形、圆形或钩形,沿轴两侧着生;囊群盖质薄,边缘不整齐。孢子期7~9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林溪边阴湿处。分布华东、中南及贵州、云南、四川、陕西等地。
功能主治
治下肢疖肿,用新鲜嫩叶,捣烂,加白糖适量,调涂患处。一天换一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苍蝇草
- 玉芙蓉
- 石胆草
- 烂茶叶
- 砗磲
- 绵萆薢
- 南方六道木
- 菊花参
- 鸡毛狗
- 桃耳七
- 虫牙药
- 墓头回
- 苋实
- 蝙蝠
- 椒蒿
- 鸽粪
- 骆驼黄
- 老鼠耳
- 芦子
- 苦檀子
- 树茭瓜果
- 饭团藤
- 野漆树根
- 石斛
- 羊角参
- 箭杆风
- 蛇王藤
- 草本三角枫
- 刺苋菜
- 昂天莲
- 黄花夹竹桃叶
- 奶浆参
- 马比木
- 续断
- 水枇杷
- 草果药
- 海金沙
- 匙叶草
- 三叶青
- 朝天罐
- 望月砂
- 红娘子
- 黄水枝
- 蛇莓根
- 粗榧枝叶
- 野大豆藤
- 独行千里
- 蛤蒌
- 铜棒锤
- 柳絮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鸡筋参
- 茱苓草
- 三月泡
- 马刀
- 球核荚蒾
- 山肉桂
- 灰树花
- 爆仗竹
- 佩兰
- 泽泻实
- 广防风
- 越瓜
- 棘刺花
- 亚婆潮
- 麻叶
- 肉根还阳参
- 桂枝
- 野灯草
- 柳花
- 花拐藤根
- 八爪金龙
- 土茯苓
- 水毛花
- 人指甲
- 毛蒌
- 卷毛婆婆纳
- 黄毛山牵牛
- 虎掌草
- 荛花
- 蟾蜍胆
- 狼尾巴花
- 鳢鱼肠
- 银南星
- 野苎麻
- 毛叶白粉藤
- 朱顶红
- 毗黎勒
- 海盘车
- 羚羊肉
- 银扁担
- 大尾摇
- 竹鸡
- 潺槁树
- 小金挖耳
- 花斑叶
- 鸢胆
- 南瓜
- 犁头草
- 玉米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