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竹蒿草
《中华本草》:细竹蒿草
拼音注音
Xì Zhú Hāo Cǎo
别名
斑茅胆草、十二妹、云茅草、红韭菜、血见愁、土洋参、见血愁
英文名
Simplex Murdannia, Herb of Simplex Murdannia
出处
出自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跖草科植物细竹蒿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urdannia simplex(Vahl) Brenan[Commelina simplex Vahl;Aneilema simplex (Vahl)Kunth;Murdannia sinica(Ker-Gawl.)Bruckn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细竹蒿草,多年生草本。高20-50cm。根有多数须根。茎常丛生,稀单生,节间甚长,无毛或被短柔毛。基生叶丛生,长12-35cm,宽5-12cm;茎生叶较小,生于茎的中部,叶片条状披针形,长3-7cm,宽约7mm,先端渐尖,基部鞘状抱茎,鞘长1.5-2cm被长睫毛。聚伞花序排成顶生的圆锥花序;总苞片条形至披针形,果期多脱落;苞片早落;花梗细而挺直,长约4mm;萼片3,浅舟状,长卵形,长约3mm;花瓣3,花丝下部有毛或近无毛;子房3室,长圆形,花柱线形,长约4mm。蒴果卵状三棱形,长约4mm,每室有2颗种子。种子有几乎呈辐射状排列的白色斑块。花期4-7月,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2000m的疏林草地及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及西南等地。
性味
甘;凉
功能主治
清热;凉血;解毒。主小儿惊风;肺热咳嗽;吐血;目赤肿痛;痈肿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各家论述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凉血,止血。治热症,小儿惊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细竹蒿草
拼音注音
Xì Zhú Hāo Cǎo
别名
斑茅胆草、十二妹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云茅草、红韭菜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为鸭跖草科植物细竹蒿草的全草或根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块状,延长,肉质。叶茎生或丛生于茎的基部,线状披针形,长15~30厘米,宽1~1.5厘米,平行脉。花茎长30~60厘米,有叶,节间长,秃净;圆锥花序疏散;苞片脱落;萼片3,矩圆状披针形;花瓣3,卵圆形,紫蓝色;发育雄蕊2,花丝被毛,退化雄蕊3,秃净。蒴果近球形,径约6毫米。种子褐色,有不明显的皱纹。花期春末夏初。果期10~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溪边、草坡。分布广西、广东、贵州等地。
功能主治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凉血,止血。治热症,小儿惊风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胡桃仁
- 白叶不翻
- 粗皮蛙
- 戟形石韦
- 细叶谷木
- 乌蛇胆
- 打碗花
- 大青盐
- 花点草
- 大豆黄卷
- 小牛肋巴
- 茄根
- 水葱
- 透明草
- 老虎耳
- 铁角凤尾草
- 拟缺香茶菜
- 白石花
- 柏脂
- 接骨草
- 尖山橙
- 老龙皮
- 霞天曲
- 假酸浆子
- 羊洪膻
- 虎杖香蕈
- 曲枝天冬
- 白花丁香
- 石楠
- 玉屑
- 半枫荷根
- 槐花
- 草乌
- 蝴蝶花
- 白三七
- 汝兰
- 沙苑子
- 野鹅脚板
- 西南卫矛
- 鲤鱼脂
- 水桐木
- 秋海棠根
- 糜穰
- 桑芽
- 玫瑰茄
- 包袱七
- 花花草
- 獐牙菜
- 糙叶千里光
- 接气草
- 相思子根
- 菟葵
- 桃胶
- 藏菖蒲
- 九节菖蒲
- 西番莲
- 酱头
- 心叶忽布
- 鳣鱼
- 水葫芦苗
- 女娄菜根
- 花拐藤根
- 铁海棠花
- 桑鳸
- 漆树根
- 野海棠
- 水菖蒲
- 石菖蒲花
- 蟒蛇草
- 岩菖蒲
- 三七花
- 刺血红
- 太白三七
- 豪猪毛刺
- 勒马回
- 小叶桑
- 小红蒜根
- 芋梗
- 矩圆石韦
- 菖蒲叶
- 榧根皮
- 岩石羊
- 草牡丹
- 京大戟
- 天葵
- 花唐松草
- 小黄连刺
- 杏花
- 灯盏细辛
- 石面枇杷
- 石指甲
- 驴耳朵草
- 多花八角莲
- 水莎草
- 蔓胡颓子
- 绛梨木子
- 罗汉松叶
- 大青木
- 枸杞子
- 香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