檀香泥
《中华本草》:檀香泥
拼音注音
Tán Xiānɡ Ní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 《纲目抬遗》:檀香泥,乃檀香心中所含脂垢,不易得。色如尘土,故以泥名。热之亦作檀香气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檀香科植物檀香心材中的树脂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ntalum album L.
原形态
常绿小乔木,高约10m。枝具条纹,有多数皮孔和半圆形的叶痕;小枝细长,节间稍肿大。叶片椭圆状卵形,膜质,长4-8cm,宽2-4cm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或阔楔形,多少下延,边缘波状,稍外折,背面有白粉,中脉在背面突起,侧脉约10对;叶柄细长,长1-1.5cm。三歧聚伞式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,长2.5-4cm;苞片2枚,钻状披针形,长2.5-3mm,早落;总花梗长2-5cm;花梗长2-4mm;花长4-4.5mm,直径5.6mm;花被管钟状,长约2mm,淡绿色;花被4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内部初时绿黄色,后呈深棕红色;雄蕊4,外伸;花盘裂片卵圆形,长约1mm;花柱长3mm,深红色,柱头浅3(-4)裂。核果长1-1.2cm,直径约1cm,外果皮肉质多汁,成熟时深紫红色至紫黑色,先端稍平坦,宿存花枝基多少隆起,内果皮具纵棱3-4条。花期5-6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野生或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澳大利亚、印度尼西亚和南亚等地。我国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云南有引种。
性味
苦;性温
归经
胃;肝经
功能主治
行气止痛。主肝胃不和;脘胁胀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-3g;或入丸、散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拾遗》:治胃气滞痛,肝郁不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檀香泥
拼音注音
Tán Xiānɡ Ní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檀香科植物檀香心材中的树脂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檀香"条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拾遗》:"治胃气滞痛,肝郁不舒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藤槐
- 山矾根
- 藤本夜关门
- 藤五加
- 青通草
- 石茶
- 檀香油
- 脱力草
- 藤麻
- 叶子花
- 獭骨
- 甜瓜蒂
- 秃鹫
- 藤梨根
- 藤檀
- 藤碎补
- 甜瓜叶
- 秃房茶子
- 小山豆根
- 藤乌
- 藤茶
- 桐子花
- 甜瓜根
- 藤三七
- 梅根
- 藏紫菀
- 红沙
- 砂仁
- 甜根子草
- 大昏头鸡
- 麻柳叶
- 葶苈子
- 菟丝草
- 苏铁根
- 苏铁
- 豆腐泔水
- 山脚麻
- 白术
- 獭肝
- 碎米荠
- 鳗鲡鱼血
- 铁罗伞
- 斑鸠菊
- 邪蒿
- 圆柏叶
- 山苦菜
- 鸜雉
- 西藏野花椒
- 螳螂跌打
- 凤仙
- 石香葇
- 无花果叶
- 白蒿
- 金色狗尾草
- 条叶猪屎豆
- 人参花
- 大头菜子
- 黄栌枝叶
- 悬钩子
- 杉寄生
- 麋脂
- 苔菜
- 郎伞木
- 田野卷耳
- 甜瓜花
- 刷把草
- 枫香树根
- 番荔枝叶
- 箭杆风
- 屎咕咕
- 功劳子
- 青木香
- 肿节风
- 马皮
- 喜树皮
- 刺梨根
- 节节草
- 米露
- 狗尾草子
- 桃茎白皮
- 灯心草
- 疏松卷柏
- 光背杜鹃
- 象皮木
- 鹅脚板根
- 照山白
- 大红青菜
- 钩苞大丁草
- 华西小石积
- 土半夏
- 菘菜
- 紫油木叶
- 皂荚叶
- 中华水龙骨
- 深山酢浆草
- 枳椇木汁
- 木竹子油
- 掌裂秋海棠
- 如意草
- 黑乳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