檀香泥
《中华本草》:檀香泥
拼音注音
Tán Xiānɡ Ní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 《纲目抬遗》:檀香泥,乃檀香心中所含脂垢,不易得。色如尘土,故以泥名。热之亦作檀香气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檀香科植物檀香心材中的树脂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ntalum album L.
原形态
常绿小乔木,高约10m。枝具条纹,有多数皮孔和半圆形的叶痕;小枝细长,节间稍肿大。叶片椭圆状卵形,膜质,长4-8cm,宽2-4cm,先端锐尖,基部楔形或阔楔形,多少下延,边缘波状,稍外折,背面有白粉,中脉在背面突起,侧脉约10对;叶柄细长,长1-1.5cm。三歧聚伞式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,长2.5-4cm;苞片2枚,钻状披针形,长2.5-3mm,早落;总花梗长2-5cm;花梗长2-4mm;花长4-4.5mm,直径5.6mm;花被管钟状,长约2mm,淡绿色;花被4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内部初时绿黄色,后呈深棕红色;雄蕊4,外伸;花盘裂片卵圆形,长约1mm;花柱长3mm,深红色,柱头浅3(-4)裂。核果长1-1.2cm,直径约1cm,外果皮肉质多汁,成熟时深紫红色至紫黑色,先端稍平坦,宿存花枝基多少隆起,内果皮具纵棱3-4条。花期5-6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野生或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澳大利亚、印度尼西亚和南亚等地。我国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云南有引种。
性味
苦;性温
归经
胃;肝经
功能主治
行气止痛。主肝胃不和;脘胁胀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-3g;或入丸、散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拾遗》:治胃气滞痛,肝郁不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檀香泥
拼音注音
Tán Xiānɡ Ní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檀香科植物檀香心材中的树脂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檀香"条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拾遗》:"治胃气滞痛,肝郁不舒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霹水草
- 美味牛肝
- 广防风
- 轮环藤
- 云南希草
- 光决明
- 铁树叶
- 灰树花
- 小叶双眼龙
- 两头尖
- 狸肉
- 毛脉柳叶菜
- 大地棕根
- 红钉耙藤
- 石栗叶
- 茖葱
- 柑皮
- 元宝草
- 酸枣树皮
- 千里马
- 黄杞皮
- 通骨消茎叶
- 玳玳花
- 脆蛇
- 小六月寒
- 构皮麻
- 橄榄仁
- 翠雀花
- 过江龙
- 照山白
- 老虎须
- 苦参
- 止血扇菇
- 水朝阳草
- 甘薯
- 方儿茶
- 红花子
- 黄瓜子
- 壶卢子
- 繁缕
- 刺竹叶
- 西桦
- 屎咕咕
- 化气兰
- 横经席叶
- 碱黄鹌菜
- 铁苋
- 翠蓝草
- 自扣草
- 藏羚角
- 大腹皮
- 蜀葵苗
- 梧桐叶
- 土千年健叶
- 工布乌头
- 海茜
- 杏香兔耳风
- 小灰包
- 珠兰
- 水田碎米荠
- 灰贯众
- 豺肉
- 回回蒜果
- 宽叶紫萁苗
- 荨麻根
- 三出叶委陵菜
- 太平莓
- 脾寒草
- 烧伤藤
- 长距兰
- 虫实
- 蚕豆茎
- 醋林子
- 伞形梅笠草
- 刺玫果
- 蒲桃
- 铁棒锤茎叶
- 仙茅
- 铁树花
- 无爷藤
- 红芪
- 水紫菀
- 石上柏
- 藿香露
- 芦荟花
- 薄荷脑
- 石龙芮子
- 小雪人参
- 翼枝榆
- 九牛力
- 山柑算盘子
- 黄蜀葵
- 菟丝草
- 野核桃油
- 维氏假瘤蕨
- 苦马豆
- 四大天王
- 密叶天胡荽
- 燕麦草
- 鸡肫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