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荆木
《中华本草》:紫荆木
拼音注音
Zǐ Jīnɡ Mù
英文名
Wood of Chinese Redbud
出处
出自《开宝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木部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ercis chinensis Bunge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时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紫荆 落叶乔木或大灌木,栽培的常呈灌木状,高可达15m。树皮幼时暗灰色而有光滑,老时粗糙而作片裂。幼枝有细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达3cm;叶片近圆形,长6-14cm,宽5-14cm,先端急尖或骤尖,基部深心形,上面无毛,下面叶脉有细毛,全缘。花先叶开放,4-10朵簇生于老枝上;小苞片2,阔卵形,长约2.5mm;花梗细,长约6-15mm;花萼钟状,5齿裂;花玫瑰红色,长约1.5-1.8cm,花冠蝶形,大小不等;雄蕊10,分离,花丝细长;雌蕊1,子房无毛,具柄,花柱上部弯曲,柱头短小,呈压扁状。荚果狭长方形,扁平,长5-14cm,宽约1-1.5cm,沿腹缝线有狭翅,暗褐色。种子2-8颗,扁,近圆形,长约4mm。花期4-5月,果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溪边、灌丛中。通常栽培于庭园向阳的地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性味
苦;平;无毒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活血;通淋。主妇女月经不调,瘀滞腹痛,小便淋沥涩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开宝本草》:主破宿血,下五淋,浓煮服之。2.《日华子本草》:通小肠。3.《纲目》:活血行气,消肿解毒。治妇人血气疼痛,经水凝涩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紫荆木
拼音注音
Zǐ Jīnɡ Mù
出处
《开宝本草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木部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紫荆皮"条。
性味
《开宝本草》:"味苦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活血,通淋。治妇女痛经,瘀血腹痛,淋病。
①《开宝本草》:"主破宿血,下五淋,浓煮服之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通小肠。"
③《纲目》:"活血行气,消肿解毒。治妇人血气疼痛,经水凝涩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续随子茎中白汁
- 毛刺果藤
- 柳叶
- 婆罗门参
- 向日葵叶
- 水韩信草
- 狭果茶藨
- 野靛青
- 白地紫菀
- 南牡蒿
- 水豆瓣
- 大毛红花
- 红毛草
- 桃枝
- 柠檬叶
- 莲须
- 丁癸草根
- 菊苣
- 菠菜子
- 匍匐滨藜
- 珊瑚冬青
- 牦牛胆结石
- 草木王
- 人参娃儿藤
- 普陀南星
- 红莲子草
- 六叶龙胆
- 杏花
- 枇杷叶
- 绿结鸡骨
- 木大力王
- 头花猪屎豆
- 石荠苎
- 荠菜
- 泡囊草
- 粘毛鼠尾草果
- 浙江七叶树
- 绿衣枳壳
- 玉带海雕
- 羊角参
- 鮠鱼
- 苦苣
- 血当归
- 山荆子
- 梅花草
- 熊油
- 红木耳
- 莙荙子
- 白头翁
- 芒花
- 葎草根
- 细轴荛花
- 水翁花
- 广枣
- 大狗尾草
- 骆驼蹄瓣
- 水葫芦根
- 水红花子
- 枇杷花
- 石蕊
- 射尿(虫另)
- 巴豆
- 披针骨牌蕨
- 羊耳蒜
- 肾精子
- 胖树根
- 水八角莲
- 醋林子
- 红毛蛇
- 石芥菜
- 椴叶独活
- 理石
- 鹅蛋壳
- 象肉
- 杨梅
- 虱草花
- 地锦槭
- 方榄
- 线叶蓟
- 小伸筋草
- 火炭母草
- 野菠菜
- 蝤蛑
- 南瓜子
- 苦芥
- 水竹叶
- 红花绿绒蒿
- 透明草
- 紫青藤根
- 大黑药
- 大金钱草
- 藤子甘草
- 粗皮蛙
- 白毛草
- 枫香树皮
- 金瓜
- 红须须
- 羊屎条花
- 多茎野豌豆
- 化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