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梅根
《*辞典》:杨梅根
拼音注音
Yánɡ Méi Gēn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树根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杨梅"条。
化学成分
含鞣质。
性味
辛,温。
①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"性温,味苦辛涩。"
②《贵州草药》:"性凉,味酸微涩。"
③《福建中草药》:"辛甘,温。"
功能主治
理气,止血,化瘀。治胃痛,膈食呕吐,疝气,吐血,血崩,痔血,外伤出血,跌打损伤,牙痛,汤火伤,恶疮,疥癞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煎汤洗恶疮疥癞。"
②《纲目》:"煎水漱牙痛,服之解砒毒,烧灰油调涂汤火伤。"
③《贵州草药》:"凉血止血,化瘀生新。"
④《福建中草药》:"理气散瘀,通关开窍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者1~2两;或研末。外用:煎水含漱、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胃气痛:杨梅根(要白种的)一两。洗净切碎,和鸡一只(去头、脚、内脏),水酌量,炖二小时服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②治胃、十二指肠溃疡病、功能性胃痛:杨梅树根皮(去粗皮)、青木香(马兜铃根)各等量。均洗净切片烘干,共研细末,制成蜜丸。每丸含杨梅树根皮和青木香各一钱半。用法:每日二次,每次-丸,温水送服。(《全展选编·内科》)
③治膈食呕吐:杨梅鲜根二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④治吐血,血崩:杨梅根皮四两。炖肉半斤吃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⑤治痔疮出血:杨梅根皮四两。炖一只老鸭子吃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⑥治外伤出血:杨梅根皮研细末,敷伤处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⑦治跌打扭伤肿痛:杨梅树根二至四两。水煎,熏洗伤处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
⑧治刀斧伤筋:杨梅树根(烧存性,外黑内焦黄)一两,冰片三分。共研极细末,用耐以药末撒布伤处,以绷带扎护,夏天一日换一次,冬天三日换一次(伤处忌沾生水,忌摇动)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
⑨治风虫牙痛:杨梅根皮(厚者,去粗皮)一两,川芎三钱,麝香少许(另研)。上药细末研匀,每用一字,先含温水一口,次用药末于两鼻内搐之,涎出痛止为效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立愈散)
⑩治走马牙疳:鲜杨梅根第二重皮,捣极烂,调食盐少许,敷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⑾治臁疮:杨梅根皮三两。煨水服。又用杨梅根皮适量,煨水洗患处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⑿治疝气:杨梅新根二两。水煎,酌加酒或红糖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亚麻
- 波棱瓜子
- 云南丹参
- 落葵
- 卡密
- 美丽胡枝子
- 鸡蛋参
- 荜茇根
- 猴闼子
- 毒鱼藤
- 青丝线
- 黄芽白菜
- 粘毛鼠尾草果
- 凌霄
- 山枇杷叶
- 藁本
- 柔软石韦
- 峨参
- 山漆树
- 暴马子
- 山梅花
- 天名精
- 杜香
- 黄羊肉
- 翅果藤
- 一把伞
- 苹果
- 四方藤
- 土茶
- 八角枫根
- 紫绿草
- 崩疮药
- 木姜子
- 十姊妹
- 吹风藤
- 刺桐叶
- 刺梨叶
- 刺楸茎
- 刺芫荽
- 垂盆草
- 五色梅花
- 虫实
- 丛枝蓼
- 酒糟
- 乌头附子尖
- 杨梅根
- 小狼毒
- 竹茹
- 金刚藤
- 台湾榕
- 吉祥草
- 刺南蛇藤
- 蝈蝈
- 奇蒿
- 雨韭
- 苦瓜根
- 自扣草
- 獐耳细辛
- 厚叶素馨
- 大过路黄
- 岳桦
- 漏斗瓶蕨
- 羊角参
- 黄楝树
- 鸭脚黄连
- 野漆树根
- 榕须
- 川乌头
- 莱菔子
- 粗茎罗锅底
- 白刺
- 藏报春花
- 蘡薁
- 对生耳蕨
- 秋海棠茎叶
- 扭筋草
- 宽尾石韦
- 蔷薇花
- 白芍
- 水莎草
- 白鹤灵芝
- 海门冬
- 油茶根
- 鱼鳞甲
- 膀胱七
- 冬青皮
- 龙珠子
- 橘核
- 岩兰花根
- 羽裂星蕨
- 膜蕨囊瓣芹
- 旋鸡尾
- 叶底珠
- 鹅观草
- 紫玉盘
- 鸭皂树皮
- 蛇附子
- 秀丽野海棠
- 荆芥
- 桂花岩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