斑叶兰
《中华本草》:斑叶兰
拼音注音
Bān Yè Lán
别名
银线盆、九层盖、野洋参、小将军、小叶青、麻叶青、竹叶青、蕲蛇药、尖叶山蝴蝶、竹叶小青、肺角草、滴水珠、金边莲、银耳环
英文名
Herb of Creeping Rattlesnake Plantain
出处
出自《峨嵋药植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大斑叶兰、小斑叶兰、大花斑兰或绒叶斑叶兰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eichb.f.2.goodyera repens (L.)R.Br.[Satyrium repens L.]3.Goodyera bifora(Lindl.)Hook.f.[Georchis biflora Lindl.]4.Goodyera velutina Maxim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1.大斑叶兰,多年生草本。高15-35cm。根茎伸长,匍匐,肉质。茎直立,被长柔毛。叶4-6枚,互生于茎下部,具叶柄;柄长1-2cm,基部具膜质鞘;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3-8cm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至浅心形,上面绿色,具黄白色精致的斑纹,花茎直立,高约20cm;总状花序具花5-20余朵,疏生,花序轴被长柔毛;苞片卵状披针形;花偏向一侧,白色或微带红色;萼片卵状披针形,长8-11mm,外面被毛;花瓣卵状倒披针形,唇瓣与萼片等长,基部膨大成半球形的囊,囊内有毛,先端具长圆状披针形的长喙;蕊柱长约为萼片的3/5。蒴果直立,长8-12mm。花期8-9月。2.小斑叶兰,较大斑叶兰小,茎高10-25cm;叶3-7枚,长1-2.5cm,宽7-18mm,先端锐尖或稍钝,基部圆至宽楔形;花白色或黄白色,萼片三角状卵形,长4-5mm;花瓣倒披针形,唇瓣先端长喙狭而弯曲。3.大花斑叶兰,茎高5-10cm。叶片卵表,长2-4cm,上暗蓝绿色,背面带红色。花序有花2-8朵,花呈长筒状;萼片长2.5-3cm;唇瓣比萼片短,白色带黄色,蕊喙臂和花药十分长而细。4.绒叶斑叶兰,茎高8-16cm。叶片卵形,长2-3cm,边缘波状,上面暗紫色并为天鹅绒状,中肋白色或黄白色,下面淡红色或稍带粉红色。萼片长7-8mm;唇瓣凹陷呈囊状;蕊喙分裂成条状的2枚裂片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大斑叶兰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。2.小斑叶兰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处。3.大花斑叶兰生于山谷林下。4.绒叶斑叶兰生于山坡林下。资源分布:1.大斑叶兰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及西藏。2.小斑叶兰广布于全国各地。3.大花斑叶兰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4.绒叶斑叶兰分布浙江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
甘;辛;平
功能主治
润肺止咳;补肾益气;行气活血;消肿解毒。主肺痨咳嗽;气管炎;头晕乏力;神经衰弱;阳痿;跌打损伤;骨节疼痛;咽喉肿痛;乳痈;疮疖;瘰疬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捣汁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忌酸、冷食物。
复方
①治肺病咳嗽: 斑叶兰五钱,炖肉吃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②治气管炎: 鲜斑叶兰一至二钱,水煎服。 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③治骨节疼痛,不红不肿者: 斑叶兰捣烂,用酒炒热,外包痛处(小儿用淘米水代酒),每日一换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④治毒蛇咬伤,痈肿疖疮: 鲜斑叶兰捣烂外敷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峨嵋药植》:浸酒服,治跌打损伤。2.《苏南种子植物手册》:治毒蛇咬伤。3.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清热解毒,消炎退肿。治毒蛇咬伤,痈肿疮疖,肺病咳嗽,气管炎。4.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软坚散结。治瘰疬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斑叶兰
拼音注音
Bān Yè Lán
别名
小叶青、小青、麻叶青、银线莲、蕲蛇药
来源
兰科斑叶兰属植物斑叶兰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eichb. f.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挖,鲜用或洗净晒干。
性味
淡、寒。
功能主治
清肺止咳,解毒消肿,止痛。用于肺结核咳嗽,支气管炎;外用治毒蛇咬伤,痈疖疮疡。
用法用量
1~3钱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斑叶兰
拼音注音
Bān Yè Lán
别名
银线盆(《峨嵋药植》),九层盖、野洋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小将军(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),小叶青、麻叶青、竹叶青、蕲蛇药、尖叶山蝴蝶、竹叶小青、肺角草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,滴水珠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兰科植物大斑叶兰或小斑叶兰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①大斑叶兰
多年生草本。茎高12~25厘米,基部有肉质匍匐根茎。叶互生于茎下部,狭卵形或卵形,长2~5厘米,宽1~2.5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至浅心形,具灰白色网状纹;叶柄基部具膜质鞘。花梗有2~3枚鳞片,基部鞘状,总状花序具花5~12朵,偏于一侧,有腺毛;苞片卵状披针形;花白色或带微红;萼片卵状披针形,急尖,长8~11毫米;花瓣卵状倒披针形,急尖,唇瓣与萼片等长,基部膨大成半球形的囊,囊内有毛,先端具长圆状披针形的长喙;花柱短,药直立,花粉块2,附着在花柱顶端的蕊喙上。蒴果长8~12毫米。花期8~9月。
生于山谷、山坡、林下阴湿处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东、福建等地。
②小斑叶兰
多年生草本,比前种较小。茎高10~20厘米。叶3~7枚互生于茎下部,卵形、卵状椭圆形,长1~2.5厘米,宽7~18毫米,先端锐尖或稍钝,基部圆乃至宽楔形。花梗具1~3枚鞘状鳞片;总状花序顶生,有毛;花白色或黄白色;萼片三角状卵形,长约4~5毫米;花瓣倒披针形,唇瓣与萼片等长,先端长喙狭而弯曲。
生于山谷林下。分布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味甘,性温,无毒。"
②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甘辛,温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活血止痛,软坚散结。治气管炎,骨节疼痛,跌打损伤,瘰疬,痈肿疮疖。
①《峨嵋药植》:"浸酒服,治跌打损伤。"
②《苏南种子植物手册》:"治毒蛇咬伤。"
⑧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清热解毒,消炎退肿。治毒蛇咬伤,痈肿疮疖,肺病咳嗽,气管炎。"
④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软坚散结。治瘰疬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者1~2两;捣汁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肺病咳嗽:斑叶兰五钱,炖肉吃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②治气管炎:鲜斑叶兰一至二钱,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③治骨节疼痛,不红不肿者:斑叶兰捣烂,用酒炒热,外包痛处(小儿用淘米水代酒)。每日一换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④治毒蛇咬伤,痈肿疖疮:鲜斑叶兰捣烂外敷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博落回
- 扁豆叶
- 绿豆叶
- 芦竹箨
- 报春花
- 绿衣枳壳
- 罗汉松实
- 老鼠簕
- 肋柱花
- 包袱七
- 壁钱
- 罗浮柿根
- 罗盖叶
- 老熊花
- 绿花独活
- 荔枝核
- 罗裙带根
- 老蜗生
- 罗望子叶黄檀
- 老头草
- 老君须
- 半拉子
- 羊血
- 叉枝藻
- 羊蹄实
- 刺藦苓草
- 刺蒺藜
- 羊须
- 刺梨根
- 薏苡根
- 出山虎
- 垂柳
- 刺菱根
- 小柿子
- 腰骨藤
- 羊肉
- 芫荽
- 刺黄连
- 羊肾
- 刺齿凤尾蕨
- 芸香草
- 刺楸
- 茵芋
- 羊耳朵叶
- 羊脑
- 羊皮
- 羊蹄暗消
- 催产草
- 蘡薁
- 羊肌藤
- 羊角桃
- 刺果甘草
- 刺果苏木
- 芋头
- 刺人参
- 羊山刺
- 催吐白薇
- 羊蹄
- 刺楸树皮
- 茵陈蒿
- 刺瓜米草
- 匙叶黄杨
- 刺栗子
- 羊屎木
- 刺天茄叶
- 刺天茄
- 羽裂盾蕨
- 羊耳蒜
- 羊胆
- 刺郎果
- 芸薹
- 刺苞南蛇藤叶
- 莸叶醉鱼草
- 催乳藤
- 胭脂木
- 垂珠花
- 刺槐花
- 刺沙蓬
- 药绿柴
- 药王茶
- 羽叶三七
- 羊脂
- 药茴香
- 羽裂星蕨
- 刺苋菜
- 芋头花
- 薏苡叶
- 羊红膻
- 刺萼悬钩子
- 刺榆叶
- 羊角棉
- 刺山茶根皮
- 刺柄莲座蕨
- 翼核果
- 羊黄
- 羊角藤叶
- 叉分蓼
- 刺楸茎
- 鸡子黄
- 垂丝海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