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罗子
《中华本草》:笔罗子
拼音注音
Bǐ Luó Zǐ
别名
山枇杷、毛鼻良。
英文名
root-bark of Stiffleaf Meliosma
出处
出自《湖南民间药物资料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清风藤科植物笔罗子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eliosma rigida Sieb.et Zucc.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笔罗子 乔木,高达7m。芽、幼枝、叶背中脉、花序均被诱色长绒毛。单叶;叶柄长1.5-4cm;叶片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,长8-25cm,宽2.5-4.5cm,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,基部渐狭楔形,全缘或中部以上有数个尖锯齿,叶背被锈色柔毛;侧脉每边9-18条;革质。花两性,圆锥花序顶生,主轴具3棱;萼片5或4,卵形或近圆形,有缘毛;花瓣5,白色,外面3片近圆形,直径2-2.5mm,内面2片长约为花丝之半,2裂;光瑞具数缘毛;发育雄蕊长1.2-1.5mm;子房无毛。核果球形,直径5-8mm;核球形,稍偏斜,具凸起细网纹。花期夏季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核果球形,直径5-8mm。果核球形,稍偏斜,具凸起细网纹,中肋稍隆起。干后果实表面显棕绿色。气微。
化学成分
树皮含鞣质16.0%。叶含鞣质5.7%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解表,止咳。主感冒;咳嗽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
各家论述
《湖南民间药物资料》:治咳嗽、感冒,止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笔罗子
拼音注音
Bǐ Luó Zǐ
别名
野枇杷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粗糠柴、花木香(《中国经济植物志》),山枇杷、毛鼻良(《湖南民间药物资料》)。
出处
《湖南民间药物资料》
来源
为清风藤科植物笔罗子的果实。
原形态
常绿小乔木,高约10米。树干笔直,皮灰褐色;嫩枝粗壮,密生锈色柔毛。单叶互生,革质,倒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8~25厘米,宽3~5厘米,先端尖或钝,基部楔形,全缘或上部疏生锯齿,上面嫩时有毛,下面有锈色绒毛,侧脉在背面显明;叶柄长2.5~3厘米,有短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有锈色柔毛;花小,白色;萼片5;花瓣5;雄蕊5。核果近球形,基部倾斜,径5~8毫米,萼宿存。花期5~6月。果期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溪边、林缘或阔叶杂木林中及灌木丛内。分布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树皮含鞣质16.0%,叶含鞣质5.7%。
功能主治
《湖南民间药物资料》:"治咳嗽、感冒,止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笔罗子
拼音注音
Bǐ Luó Zǐ
别名
野枇杷、粗糠柴
来源
清风藤科笔罗子Meliosma rigida Sieb. et Zucc.,以根皮入药。
生境分布
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。
性味
酸,平。
功能主治
解毒,利水,消肿。主治水肿腹胀,无名肿毒,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
1~3钱。外用鲜根皮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茄稞虫
- 茄蒂
- 秋葵
- 白颖苔草
- 鹊豆
- 蓖麻根
- 青天葵
- 番杏
- 气桐子
- 火腿
- 铅灰
- 鮧鱼
- 青蛇莲
- 清沙草
- 菝葜
- 宽叶独行菜
- 蛾眉石凤丹
- 青羊肝
- 壁虎
- 楸木果
- 白铃子
- 兔耳草
- 天雄
- 瞿麦
- 齐墩果
- 白皮柯
- 青骨藤
- 白鬼笔
- 白荷花露
- 芡实根
- 变叶胡椒
- 蕲蛇
- 白梅
- 白背小报春
- 白托柄菇
- 青羊参
- 白鹤藤
- 青酒缸根
- 雀翘
- 荠薴
- 白柳
- 雀麦米
- 白果根
- 白鸡肫
- 冷蕨子草
- 荃皮
- 鳖肉
- 豹骨
- 白菖
- 雀麦
- 杯苋根
- 白八角莲
- 白花菜根
- 曲花紫堇
- 芭蕉子
- 杯苋
- 斑叶兰根
- 带鱼
- 芭蕉叶
- 白鹅膏
- 白榄根
- 柄果槲寄生
- 白云瓜叶
- 杄木
- 白果紫草
- 白菊花根
- 榆皮涎
- 枪乌贼
- 羌活鱼
- 白叶刺根
- 桤木枝梢
- 白侧耳
- 白骨走马
- 八角金盘
- 白花草
- 包谷火焰包
- 巴茅果
- 白蒿花
- 白松塔
- 百味叶
- 柱果木榄叶
- 白千层叶
- 芭茅果
- 漆姑草
- 青鱼胆草
- 金钱草
- 大蝎子草
- 白刺花叶
- 百合子
- 虱子草
- 荠苨苗
- 扁藤叶
- 柏脂
- 海龟
- 白花苋
- 白蜡树叶
- 白果树皮
- 拔毒草
- 白杨树皮
- 荠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