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罗子
《中华本草》:笔罗子
拼音注音
Bǐ Luó Zǐ
别名
山枇杷、毛鼻良。
英文名
root-bark of Stiffleaf Meliosma
出处
出自《湖南民间药物资料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清风藤科植物笔罗子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eliosma rigida Sieb.et Zucc.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笔罗子 乔木,高达7m。芽、幼枝、叶背中脉、花序均被诱色长绒毛。单叶;叶柄长1.5-4cm;叶片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,长8-25cm,宽2.5-4.5cm,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,基部渐狭楔形,全缘或中部以上有数个尖锯齿,叶背被锈色柔毛;侧脉每边9-18条;革质。花两性,圆锥花序顶生,主轴具3棱;萼片5或4,卵形或近圆形,有缘毛;花瓣5,白色,外面3片近圆形,直径2-2.5mm,内面2片长约为花丝之半,2裂;光瑞具数缘毛;发育雄蕊长1.2-1.5mm;子房无毛。核果球形,直径5-8mm;核球形,稍偏斜,具凸起细网纹。花期夏季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核果球形,直径5-8mm。果核球形,稍偏斜,具凸起细网纹,中肋稍隆起。干后果实表面显棕绿色。气微。
化学成分
树皮含鞣质16.0%。叶含鞣质5.7%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解表,止咳。主感冒;咳嗽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
各家论述
《湖南民间药物资料》:治咳嗽、感冒,止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笔罗子
拼音注音
Bǐ Luó Zǐ
别名
野枇杷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粗糠柴、花木香(《中国经济植物志》),山枇杷、毛鼻良(《湖南民间药物资料》)。
出处
《湖南民间药物资料》
来源
为清风藤科植物笔罗子的果实。
原形态
常绿小乔木,高约10米。树干笔直,皮灰褐色;嫩枝粗壮,密生锈色柔毛。单叶互生,革质,倒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8~25厘米,宽3~5厘米,先端尖或钝,基部楔形,全缘或上部疏生锯齿,上面嫩时有毛,下面有锈色绒毛,侧脉在背面显明;叶柄长2.5~3厘米,有短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有锈色柔毛;花小,白色;萼片5;花瓣5;雄蕊5。核果近球形,基部倾斜,径5~8毫米,萼宿存。花期5~6月。果期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溪边、林缘或阔叶杂木林中及灌木丛内。分布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树皮含鞣质16.0%,叶含鞣质5.7%。
功能主治
《湖南民间药物资料》:"治咳嗽、感冒,止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笔罗子
拼音注音
Bǐ Luó Zǐ
别名
野枇杷、粗糠柴
来源
清风藤科笔罗子Meliosma rigida Sieb. et Zucc.,以根皮入药。
生境分布
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。
性味
酸,平。
功能主治
解毒,利水,消肿。主治水肿腹胀,无名肿毒,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
1~3钱。外用鲜根皮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齐墩果
- 大黑蒿
- 土箭芪
- 狗肝菜
- 冬凌草
- 鬼灯笼根
- 石蟾蜍
- 狗筋蔓
- 白苣
- 黑香柴
- 九节风
- 刺猬皮
- 长前胡
- 楮皮间白汁
- 壁虎
- 鸭脚木叶
- 宜昌荚蒾叶
- 鸢胆
- 小三叶耳蕨
- 海盘车
- 蛇含石
- 粗榧枝叶
- 百舌鸟
- 旱莲花
- 榛蘑
- 湖北麦冬
- 砖子苗
- 海狸香
- 酸不溜
- 地乌
- 光梗丝石竹
- 牌楼七
- 大草乌
- 茶树根
- 猩猩木
- 淡菜
- 羊皮
- 蝙蝠
- 石花菜
- 南瓜须
- 山漆树
- 风气草
- 蜇虫
- 楤木白皮
- 酸梅簕
- 牛筋草
- 红胡豆七
- 倒生根
- 八月炸
- 太子参
- 鲜地黄
- 红豆七
- 野牡丹根
- 凤凰衣
- 丝瓜根
- 斑鸠占叶
- 白石脂
- 黑络丸菌
- 黄精
- 梁王茶
- 偷筋草
- 红背酸藤
- 铜锣七
- 水杨根
- 野罂粟壳
- 大金发藓
- 露兜竻蔃
- 黑面叶
- 白茅根
- 硬骨凌霄
- 竹卷心
- 知母
- 竹叶艾
- 黄花夹竹桃叶
- 山牛毛毡
- 扁豆衣
- 野草香
- 凤眼果壳
- 黄花夹竹桃
- 大伸筋草
- 桃枝
- 咳喘木
- 野厚朴
- 砂仁花
- 虾蟆
- 树三角枫
- 王瓜子
- 毛稔
- 罗锅底
- 石头菜
- 滇南千里光
- 桃叶
- 山小橘
- 鹿耳翎根
- 云南莲座蕨
- 蒲桃
- 青蛇藤
- 水栀叶
- 鳆鱼
- 下田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