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挂牛
《中华本草》:倒挂牛
拼音注音
Dào Guà Niú
别名
大牛昂、牛王刺
英文名
Mysorethorn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多毛叶云实的根及茎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esalpinia decapetala(Roth)Alston var.pubescens(Tang et Wang)P.C.Huang[Caesalpinia sepiaria Roxb.var.pubescens Tang et Wang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挖取根部或剥取茎皮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毛叶云实 落叶攀援灌木。有钩刺,全株密被褐色短柔毛,老枝红褐色。二回羽状复叶,长20-30cm,羽片3-10对,有柄;每羽片有小叶6-9对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15-30cm,花黄色,雄蕊稍尖,伸于萼外。荚果狭长圆形,长6-10cm,略弯,近木质。种子长圆形,褐色;有花纹,长约1cm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750m的平川、丘陵或山坡的路旁或溪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湖南、贵州等地。
药理作用
1.抗炎作用 本品根乙醇提取物0.1g/kg腹腔注射可显着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;0.01g/kg还可显着抑制角叉菜胶、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,0.1g/kg作用更为显着。对于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胸膜炎渗出,0.1g/kg、0.2g/kg分别腹腔注射也有显着抑制效果,表明本品根醇提取物有显着抗炎作用。2.毒性 本品根乙醇提取物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303.7g/kg。
性味
涩;热;有小毒
归经
肺;肝;肾经
功能主治
解表发汗,化瘀止痛。主伤风感冒,头痛,筋骨疼痛,跌打损伤,酒皶鼻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倒挂牛
拼音注音
Dào Guà Niú
别名
大牛昴、朝天子、牛王刺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多毛叶云实的根及茎皮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落叶攀援灌木,有钩刺。幼枝密被褐色短柔毛,老枝红褐色。2回羽状复叶,长20~30厘米;羽片3~10对,有柄;每羽片有小叶6~9对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15~30厘米;花黄色,雄蕊稍突出于萼外,荚果狭长圆形,长6~10厘米,近木质,略弯。种子长圆形,褐色,有花纹,长约1厘米。花果期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平川、丘陵或低山坡的路旁或溪边。分布陕西等地。
性味
味涩,性热,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根:解表发汗。治伤风感冒头痛,筋骨疼痛及跌打损伤。茎皮:外用治酒齄鼻。
用法用量
内服:根:熬汤,3~5钱;或浸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凤凰衣
- 白蓝翠雀花
- 番石榴叶
- 宽穗兔耳风
- 干岩矸
- 美人蕉根
- 大风药
- 牛奶树子
- 韭菜子
- 七爪风
- 冬凌草
- 金鱼草
- 金鸡尾巴草根
- 土百部
- 桂皮
- 千金藤
- 拳参
- 大苞寄生
- 东北延胡索
- 金雀马尾参
- 凤仙
- 大羽藓
- 枸橘刺
- 千解草
- 冬葵
- 降真香
- 大细辛
- 大肺经草
- 广东耳草
- 天韭
- 枸杞子
- 卡密
- 东北鼢鼠
- 大将军
- 木大力王
- 挂金灯
- 丁香蓼
- 墙草
- 条参
- 东北卫矛
- 开口箭
- 倒扎龙
- 天葵
- 桂木干
- 金鱼藤
- 东北溲疏
- 孔雀草
- 东风菜根
- 大板山蚤缀
- 凤尾铁角蕨
- 天胡荽
- 广枝仁
- 七叶莲
- 木芙蓉
- 冬葵子
- 金雀儿
- 大昏鸡头
- 大桫椤
- 大粘药
- 榧螺
- 单叶血盆草
- 枫寄生
- 千叶独活根
- 牿岭勾儿茶
- 大母猪藤
- 大田基黄
- 帽兰
- 广西美登木
- 头发七
- 番石榴
- 福寿草
- 叩头虫
- 宽叶返魂草
- 东方蝾螈
- 牯岭凤仙花
- 金粉蕨
- 大榆蘑
- 土荆芥
- 土蜂子
- 大烟锅草
- 枫香寄生
- 七叶薯
- 猫须草
- 桄榔面
- 金腰
- 凤尾七
- 广西九里香
- 猫肝
- 狗响铃
- 代代花枳壳
- 倒根蓼
- 大头橐吾
- 金鱼藻
- 土连翘
- 凤仙根
- 大良姜
- 木奶果
- 千年不烂心
- 金钗
- 蚕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