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挂牛
《中华本草》:倒挂牛
拼音注音
Dào Guà Niú
别名
大牛昂、牛王刺
英文名
Mysorethorn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多毛叶云实的根及茎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esalpinia decapetala(Roth)Alston var.pubescens(Tang et Wang)P.C.Huang[Caesalpinia sepiaria Roxb.var.pubescens Tang et Wang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挖取根部或剥取茎皮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毛叶云实 落叶攀援灌木。有钩刺,全株密被褐色短柔毛,老枝红褐色。二回羽状复叶,长20-30cm,羽片3-10对,有柄;每羽片有小叶6-9对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15-30cm,花黄色,雄蕊稍尖,伸于萼外。荚果狭长圆形,长6-10cm,略弯,近木质。种子长圆形,褐色;有花纹,长约1cm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750m的平川、丘陵或山坡的路旁或溪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湖南、贵州等地。
药理作用
1.抗炎作用 本品根乙醇提取物0.1g/kg腹腔注射可显着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;0.01g/kg还可显着抑制角叉菜胶、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,0.1g/kg作用更为显着。对于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胸膜炎渗出,0.1g/kg、0.2g/kg分别腹腔注射也有显着抑制效果,表明本品根醇提取物有显着抗炎作用。2.毒性 本品根乙醇提取物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303.7g/kg。
性味
涩;热;有小毒
归经
肺;肝;肾经
功能主治
解表发汗,化瘀止痛。主伤风感冒,头痛,筋骨疼痛,跌打损伤,酒皶鼻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倒挂牛
拼音注音
Dào Guà Niú
别名
大牛昴、朝天子、牛王刺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多毛叶云实的根及茎皮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落叶攀援灌木,有钩刺。幼枝密被褐色短柔毛,老枝红褐色。2回羽状复叶,长20~30厘米;羽片3~10对,有柄;每羽片有小叶6~9对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15~30厘米;花黄色,雄蕊稍突出于萼外,荚果狭长圆形,长6~10厘米,近木质,略弯。种子长圆形,褐色,有花纹,长约1厘米。花果期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平川、丘陵或低山坡的路旁或溪边。分布陕西等地。
性味
味涩,性热,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根:解表发汗。治伤风感冒头痛,筋骨疼痛及跌打损伤。茎皮:外用治酒齄鼻。
用法用量
内服:根:熬汤,3~5钱;或浸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瑞香
- 六轴子
- 红麸杨根
- 云南双盾木
- 石耳
- 香胶木叶
- 空桶参
- 红花小独蒜
- 铁
- 鮧鱼鳔
- 四照花
- 红陈艾
- 罗裙带根
- 长尾复叶耳蕨
- 李
- 浮尸草
- 大红袍
- 威灵仙叶
- 木防己
- 蟛蜞菊
- 大狗尾草
- 牛背鹭
- 猕猴梨叶
- 竹(鼠留)子油
- 蛇疙瘩
- 止泻木皮
- 丝瓜根
- 岩莴苣
- 葛藟汁
- 车前
- 大花剪秋罗
- 缩砂蜜
- 虾蟆皮
- 长管香茶菜
- 毛茄
- 铁丝灵仙
- 树五加
- 止咳草
- 茱卷皮
- 马陆
- 凫肉
- 柽乳
- 南方荚蒾
- 山李子
- 毛叶木通
- 木芙蓉
- 黄缅桂果
- 熊油
- 鸡蛋果
- 宜昌荚蒾叶
- 车桑仔
- 大理菊
- 龙须眼子菜
- 天脚板果
- 补血薯
- 乌棒子
- 山慈姑
- 柳叶绣球菊
- 红豆七
- 凤尾搜山虎
- 大叶子
- 葛枣
- 小构树汁
- 野京豆
- 蝮蛇皮
- 山白果
- 乌口树
- 梧桐
- 齿瓣石豆兰
- 胡黄连
- 苦绳
- 乌榄树皮
- 大黄蜂子
- 桤木枝梢
- 篱栏网
- 石壁莲
- 川鄂山茱萸
- 红升丹
- 荜茇根
- 雀翘
- 回心草
- 含羞草
- 乌榄核
- 小九节铃
- 水马桑
- 酸水草
- 止泻木
- 梨
- 虎尾草
- 翡翠
- 倒生根
- 花叶九节木
- 角蒿
- 马钱子
- 莲状绢毛菊
- 细葛缕子
- 菵米
- 刀豆根
- 蛇王藤
- 红叶木姜子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