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挂牛
《中华本草》:倒挂牛
拼音注音
Dào Guà Niú
别名
大牛昂、牛王刺
英文名
Mysorethorn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多毛叶云实的根及茎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esalpinia decapetala(Roth)Alston var.pubescens(Tang et Wang)P.C.Huang[Caesalpinia sepiaria Roxb.var.pubescens Tang et Wang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挖取根部或剥取茎皮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毛叶云实 落叶攀援灌木。有钩刺,全株密被褐色短柔毛,老枝红褐色。二回羽状复叶,长20-30cm,羽片3-10对,有柄;每羽片有小叶6-9对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15-30cm,花黄色,雄蕊稍尖,伸于萼外。荚果狭长圆形,长6-10cm,略弯,近木质。种子长圆形,褐色;有花纹,长约1cm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750m的平川、丘陵或山坡的路旁或溪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湖南、贵州等地。
药理作用
1.抗炎作用 本品根乙醇提取物0.1g/kg腹腔注射可显着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;0.01g/kg还可显着抑制角叉菜胶、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,0.1g/kg作用更为显着。对于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胸膜炎渗出,0.1g/kg、0.2g/kg分别腹腔注射也有显着抑制效果,表明本品根醇提取物有显着抗炎作用。2.毒性 本品根乙醇提取物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303.7g/kg。
性味
涩;热;有小毒
归经
肺;肝;肾经
功能主治
解表发汗,化瘀止痛。主伤风感冒,头痛,筋骨疼痛,跌打损伤,酒皶鼻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倒挂牛
拼音注音
Dào Guà Niú
别名
大牛昴、朝天子、牛王刺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多毛叶云实的根及茎皮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落叶攀援灌木,有钩刺。幼枝密被褐色短柔毛,老枝红褐色。2回羽状复叶,长20~30厘米;羽片3~10对,有柄;每羽片有小叶6~9对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15~30厘米;花黄色,雄蕊稍突出于萼外,荚果狭长圆形,长6~10厘米,近木质,略弯。种子长圆形,褐色,有花纹,长约1厘米。花果期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平川、丘陵或低山坡的路旁或溪边。分布陕西等地。
性味
味涩,性热,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根:解表发汗。治伤风感冒头痛,筋骨疼痛及跌打损伤。茎皮:外用治酒齄鼻。
用法用量
内服:根:熬汤,3~5钱;或浸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蜈蚣
- 赤麻鸭
- 仰天钟根
- 东北羊角芹
- 黄独零余子
- 椿叶
- 豆根木蓝
- 吊灯花
- 向日葵茎髓
- 地肤苗
- 黄瓜仁草
- 醋栗
- 赤车
- 倒罐子根
- 倒生根
- 牛角三七
- 消石
- 沙前胡
- 杉蔓石松
- 多足蕨
- 冬瓜叶
- 苦丁茶
- 秋枫
- 马先蒿
- 漏篮子
- 水茄冬果
- 刺果卫矛
- 长隔距兰
- 仙鹤草
- 地苏木
- 小六月寒
- 山麻
- 苦楝花
- 密花美登木
- 松树梢
- 长杆兰
- 醋柳果
- 地锦草
- 冬葵果
- 胡桃仁
- 苹果叶
- 大叶凤仙花
- 长叶山芝麻
- 金丝藤仲
- 鸭血
- 大烟锅草
- 无花果
- 木鳖子根
- 杏香兔耳风
- 太平莓
- 陆英
- 多花胡枝子
- 长梗排草
- 地菍
- 地绵绵
- 水团花
- 沉香曲
- 地麻黄
- 藏报春
- 莽草根
- 塔黄
- 单头紫菀
- 露兜簕
- 丢了棒
- 地菍果
- 甜茶
- 丛毛榕
- 狗尾巴参
- 太子参
- 茶绒
- 陈仓米
- 黄接骨丹
- 矮脚苦蒿
- 南藤
- 桧叶
- 太白艾
- 牛耳草
- 乌蛇胆
- 大叶酸藤子
- 鮧鱼鳔
- 条叶垂头菊
- 铁破锣
- 赪桐叶
- 白松塔
- 鲤鱼皮
- 东北堇菜
- 荠菜花
- 萝芒树皮
- 百合子
- 骆驼蹄瓣
- 鹈鹕毛皮
- 东北埃蕾
- 多齿蹄盖蕨
- 夏枯草露
- 车前
- 滇杠柳
- 地梭罗
- 单花山竹子
- 桑耳
- 通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