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葵
《*辞典》:天葵
拼音注音
Tiān Kuí
别名
紫背天葵(《雷公炮炙论》),雷丸草(《外丹本草》),夏无踪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小乌头(《植物学大辞典》),老鼠屎草(《江苏植药志》),旱铜钱草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全草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5~40厘米。块根灰黑色,略呈纺锤形或椭圆形。茎丛生,纤细,直立,有分枝,表面有白色细柔毛。根生叶丛生,有长柄;1回3出复叶,小叶阔楔形,再3裂,裂片先端圆,或有2~3小缺刻,上面绿色,下面紫色,光滑无毛;小叶柄短,有细柔毛;茎生叶与根生叶相似,惟由下而上,渐次变小。花单生叶腋,花柄果后伸长,中部有细苞片2枚;花小,白色;萼片5,花瓣状,卵形;花瓣5,楔形,较萼片稍短;雄蕊通常10,其中有2枚不完全发育者;雌蕊3~4,子房狭长,花柱短,向外反卷。蓇葖果3~4枚,荚状,熟时开裂。种子细小,倒卵形。花期3~4月。果熟期5~6月。
本植物的块根(天葵子)、种子(千年耗子屎种子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下、石隙、草丛等阴湿处。分布我国西南、华东、东北等地。
性味
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"甘,寒。"
功能主治
消肿;解毒,利水。治瘰疬,疝气,小便不利。
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利尿。治瘰窃,肿毒,蛇咬伤,尿路结石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瘰疬:紫背天葵一两五钱,海藻、海带、昆布、贝母、桔梗各一两,海螵蛸五钱。上为细末,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食后温酒下。(《古今医鉴》天葵丸)。
②治诸疝初起,发寒热,疼痛,欲成囊痈者:荔枝核十四枚,小茴香二钱,紫背天葵四两。蒸白酒二缶,频服。(《经验集》)
③治毒蛇咬伤:天葵嚼烂,敷伤处,药干再换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④治缩阴症:天葵五钱,煮鸡蛋食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四季春
- 石蟹
- 冷地卫矛
- 东北鼢鼠
- 水枇杷叶
- 鲈鱼
- 秋葡萄
- 蛇王藤
- 大黄树
- 石血
- 狼牙委陵菜
- 肥荚红豆
- 小松藻
- 少花柏拉木
- 木大力王
- 东北延胡索
- 疏叶当归
- 檀根
- 海门冬
- 茴香
- 十大功劳根
- 小通草叶
- 大唇马先蒿
- 枸杞子
- 大肺经草
- 梭子蟹
- 天韭
- 锡矿
- 蛇白蔹
- 四轮草
- 大叶金锦香
- 枸橘刺
- 大叶山桂
- 大地棕根
- 甜茶藤
- 柘木白皮
- 土百部
- 山韭菜
- 豆列当
- 红花岩松
- 大苞寄生
- 花蚊虫
- 络石藤
- 小丁香
- 大马哈鱼
- 杧果钉
- 华南舌蕨
- 山黄麻叶
- 茄叶一枝蒿
- 茜草藤
- 臭常山
- 大丁草
- 鹤虱风
- 大青木
- 大山玄参
- 黄矾
- 红梗草根
- 小青藤香
- 杏仁
- 大花威灵仙
- 柳叶鬼针草
- 大一面镙
- 大叶钩藤
- 大叶树萝卜
- 水苦荬果实
- 黄花香茶菜
- 寻骨风
- 狭叶瓦韦
- 二歧根莲花根
- 石枫药
- 细叶藁本
- 灯笼果
- 秦岭耧斗菜
- 可爱复叶耳蕨
- 蓝玉簪龙胆
- 奶浆果
- 卵叶橐吾
- 桑枝
- 太白韭
- 黄栌枝叶
- 红豆树
- 鸡毛狗
- 葛藟
- 单肾草
- 斩龙草
- 驴肾
- 大对经草
- 獾油
- 女菀
- 绵参
- 喜树皮
- 八节毛
- 南天竹根
- 蓬莱草
- 刺果藤仲
- 桤木
- 卷耳
- 罗布麻
- 太平莓
- 葛上亭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