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风菜根
《*辞典》:东风菜根
拼音注音
Dōnɡ Fēnɡ Cài Gēn
别名
钻山狗(《湖南药物志》),疙瘩药、草三七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中国药植志》
来源
菊科植物东风菜的根。
性味
辛,温。
①《湖南药物志》:"辛香,无毒。"
②《贵州草药》:"性温,味辛。"
功能主治
疏风,行气,活血,止痛。治肠炎腹痛,骨节疼痛,跌打损伤。
①《中国药植志》:"治疗喉痛及肚痛,有祛风的效用。"
②《湖南药物志》:"疏风,祛湿,行气,健脾,消食。治骨节疼痛,寒痧腹痛。"
③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祛风热,疗蛇伤。治毒蛇咬伤,目赤肿痛,咽喉肿痛,肠炎腹痛。"
④《贵州草药》:"活血调气,止血生肌,消食积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研末、浸酒。外用:研末撒或捣敷。
复方
①治腰痛:东风菜根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②治跌打损伤:疙瘩药泡酒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③治刀伤:疙瘩药捣绒敷伤处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④治蛇伤、疖疮:东风菜干根研粉外敷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临床应用
治毒蛇咬伤:先对病人常规处理和在八风穴(或八邪穴)放血排毒,然后用东风菜鲜根捣烂敷伤口周围,并用鲜根1两(干药用1/3量)煎水内服,每日2次。一般每日敷药1次,严重病人增加服药及换药次数。服药后个别病人有呕吐现象,加糖矫味便可改善。部分病例曾配合使用乌蔹莓、半边莲、佛甲草、木芙蓉、鬼针草、天南星、穿心莲等,以提高疗效。治疗150余例,除3例发病迅猛病情较重,改用他法治疗外,余均治愈。疗程最短3天,一般6~7天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三升米
- 地五泡藤
- 三叶委陵菜
- 岩葱
- 绣球藤
- 东北卫矛
- 东北溲疏
- 金刚刺
- 三叉凤尾蕨
- 三面刀
- 三出叶委陵菜
- 象牙草
- 七角白蔹
- 三头灯心草
- 倒扎龙
- 香血藤
- 三叶茶
- 丁香蓼
- 地蔷薇
- 棕榈皮
- 丝绵木
- 须叶藤
- 上树咳
- 丝瓜根
- 三叶枫
- 地不容
- 三分丹
- 三叶委陵菜根
- 除虫菊
- 三匹箭
- 大黄
- 南天仙子
- 椰子
- 星毛羊奶子
- 臭梧桐子
- 冬凌草
- 雄黄
- 粗皮蛙
- 东方乌毛蕨叶
- 三叶豆
- 血余炭
- 狭叶露珠草
- 香草兰
- 西藏羊耳兰
- 条叶猪屎豆
- 西南卫矛
- 香橼露
- 棠梨枝叶
- 一年蓬
- 伸筋藤
- 黑果拨毒散
- 豨莶
- 枇杷
- 覆盆子
- 锡兰肉桂
- 雅丽千金藤
- 蜀葵根
- 地牯牛
- 衣鱼
- 血榧
- 厚叶沿阶草
- 地梗鼠尾
- 丝绵
- 十二槐花
- 烟管蓟
- 祁州一枝蒿
- 砂仁花
- 狭眼凤尾蕨
- 树茭瓜果
- 朱顶红
- 苦天茄叶
- 饭团藤
- 七里香
- 苦马豆
- 广枝仁
- 薤白
- 荔枝草
- 簕欓
- 翅柄蓼
- 金钱白花蛇
- 毛枝鱼藤
- 小茅香
- 东北桤木
- 猫儿屎果
- 丝瓜叶
- 茶子饼
- 风化硝
- 香樟果
- 大散血
- 单花鸢尾子
- 防风叶
- 党参
- 鸭胆子
- 香樟
- 细枝柃
- 冬青皮
- 细香葱
- 黑根药
- 肉豆蔻衣
- 东风螺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