榧螺
《中华本草》:榧螺
拼音注音
Fěi Luó
英文名
snail shell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榧螺科动物伶鼬榧螺和红口榧螺的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Oliva mustelina(Lamarck)2.Oliva miniacea(Roding)[O.erythrostoma(Meuschen)]采收和储藏:在退潮时于海滩上掘取,捕得后,入沸水中烫死,取壳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1.螺层约7层,缝合线呈沟状。壳顶稍尖,螺旋部甚短,体螺层显着膨大,高度约为螺旋部的20倍。壳表光滑,有瓷光,呈淡黄色(细长体色较深),饰有黄褐色锯齿状花纹,生长线细密。壳口窄长,前端较宽,壳口内面紫褐色,外唇较厚,全缘光滑;内唇薄,色较淡,上方略呈喙状突起,近前沟处具肋状皱襞。前沟短,后沟狭小。无厣。2.红口榧螺,贝壳呈筒状,质坚厚,一般壳高67-72mm,宽28-30mm,大者高可达80mm,螺层约8层,缝合线呈沟状。体螺层高度约为螺旋部的18倍。壳表色泽和花纹多变化,通常呈淡黄色或黄褐色,肖滑,有瓷光,有时微呈淡蓝绿色或有褐色斑点入斑块。别壳表全为黑褐色而无花纹,壳口狭5长,前部较宽,边缘色淡;内面为橘红色。外唇厚,略向内曲;内唇薄,近前沟处有较粗横肋,前沟宽短,后沟小,无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活于潮间带至潮下带40余米深的沙质海底,退潮后常潜入沙内。2.生活于潮下带水层的细沙质海底。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东海和南海。2.我国分布于南海。
形状
性状鉴别(1)伶鼬榧螺壳,贝壳呈筒状,高3.2-3.5cm,宽约为高的1/2。外表面淡黄色,体螺层表面有黄褐色锯齿状的花纹;内表面紫褐色。螺层约7层,缝合线呈沟状。螺旋部低而短,壳顶稍尖,很少破损,各螺层逐渐增长,至体螺层由骤然胀大,其高度约为壳塔高度的20倍。壳面滑如瓷,生长线密。体螺层前度有一带状横肋。壳口窄长,前端较宽。质厚,坚实。气微,味咸。[br](2)红口榧螺壳,贝壳较上种大,高约7.2cm,宽约3cm。表面多呈淡黄色,有时微呈淡蓝绿色。体螺层通常具有3条粟褐色横带及锯齿状或波纹状的花纹;极少数壳表面黑褐色,无花纹。螺层约8层,体螺层长大,其高度约为壳塔高的18倍,壳口狭长,前端较宽,边缘完整,色淡,内面橘红色。
性味
味咸;性平
功能主治
平肝潜阳;清燥润肺。主高血压病;头晕;青盲内障;骨蒸劳热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50g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清燥润肺,平肝潜阳。主治高血压,头晕,青盲内障、骨蒸劳热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灵芝草
- 烂泥蒿
- 剪红纱花
- 乱角莲
- 莨菪根
- 梨果仙人掌
- 路路通
- 榄仁树子
- 蓝天草
- 西瓜
- 瘤毛獐牙菜
- 络石藤
- 落地金钱
- 罗甸沟瓣
- 竹鱼
- 芦竹笋
- 狼牙委陵菜
- 丽江黄芩
- 罗望子叶黄檀
- 芦竹箨
- 萝芒树皮
- 矮卫矛
- 白药子
- 雀卵
- 螺厣草
- 白鱼尾
- 冬凌草
- 蛤壳
- 向日葵茎髓
- 苜蓿根
- 双参
- 水禾麻
- 落霜红
- 两面针
- 亮叶桦皮
- 可爱复叶耳蕨
- 蓝玉簪龙胆
- 两色鳞毛蕨
- 漏斗苣苔
- 两广瘤足蕨
- 綟木
- 大花卫矛果
- 三角泡
- 倒莓子
- 附地菜
- 绳藻
- 陆英果实
- 水松枝叶
- 茖葱
- 两栖蓼
- 巴豆
- 姜三七
- 芦子藤
- 两面刺
- 临时救
- 芦山藤
- 密脉鹅掌柴
- 扭肚藤
- 灵香蒿
- 黄葵
- 绿叶五味子
- 蜡瓣花
- 大麦泡
- 白鹇
- 葎草果穗
- 荔枝
- 犁头草
- 地膏药
- 棱枝卫矛
- 罗勒根
- 蝙蝠葛根
- 两面青
- 野牡丹根
- 蓝实
- 窿缘小叶桉
- 篱天剑
- 八角莲
- 大金发藓
- 犁头尖
- 莲座革菌
- 昙花
- 卵叶鳞始蕨
- 鹅内金
- 豹肉
- 土黄连
- 多头苦荬
- 枯萝卜
- 苕叶细辛
- 野苎麻
- 辣椒叶
- 蕗蕨
- 类梧桐
- 罗盖叶
- 鹅蛋壳
- 炉甘石
- 百花锦蛇
- 硫化铅
- 硫黄菌
- 椋子木
- 痢止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