败毒草
《中华本草》:败毒草
拼音注音
Bài Dú Cǎo
别名
耳形金毛裸蕨、石龙草、阴兜药、白带药、白马风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裸子蕨科植物耳叶金毛裸蕨的根茎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mnopteris bipinnata Christ var.auriculata(Franch.)Ching[Gymnogramme vestita Hook.var.auriculata Franch.]采收和储藏:全年或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8-22cm。根茎横生,连同叶柄基部密被锈红色、线状披针形鳞片和白色柔毛。叶近簇生;叶柄铁丝状,坚硬,长5-10cm,栗色,从基部向上密生浅棕色长柔毛;叶片厚纸质,披针形,长5-15cm,宽1.5-4cm,先端羽片最大,长达3cm,一回羽状;羽片3-11对,互生,卵形或长卵形,基部心脏形,不对称,有时具小耳状突起,先端钝,基部具短柄,全缘,表面深绿色,疏被柔毛,背面密被锈色柔毛。孢子囊群线形,沿侧脉两侧着生,隐藏于柔毛之中;无囊群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-2000m的山坡干旱的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西南及山东、河南、湖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茎密生锈黄色狭披针形长鳞片。叶柄栗褐色,向上直至羽柄均有柔毛。叶片厚纸质,长5-15cm,宽1.5-4cm,单数一回羽状,羽片基部深心形,有时有1-2片小耳片,两面均有棕色长毛,侧脉多回分叉,小脉分离,或在近叶边偶联结成狭长网眼。孢子囊群沿侧脉着生,被柔毛覆盖。气微,味苦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解毒;燥湿止痒。主风毒疮痒;湿疹;带下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根茎9-15g。外用:全草适量,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败毒草
别名
耳叶金毛裸蕨
来源
蕨类裸子蕨科耳叶金毛裸蕨Gymnopteris bippinnata var. auriculata (Fr.) Ching,以根、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陕西、河南、四川、云南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解毒止痒。主治风毒疮痒。
用法用量
根3~5钱,水煎服,并用全草适量煎水洗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赤小豆叶
- 长春花
- 星宿菜
- 锡矿
- 秀丽野海棠
- 蜻蜒兰
- 圆叶母草
- 镜面草
- 白杨枝
- 土附子
- 食茱萸
- 野樱桃根
- 塘虱鱼
- 波斯菊
- 竹叶
- 人参
- 土黄芩
- 王母钗
- 匐地龙
- 六月寒
- 香樟
- 长圆叶艾纳香
- 柳白皮
- 山辛夷
- 地枫皮
- 月季花根
- 大叶蛇总管
- 紫丁香
- 牛脂
- 垂果南芥
- 白附子
- 菰
- 白前
- 地血香
- 冠果草
- 赤车使者根
- 椋子木
- 紫堇
- 芦根
- 揉白叶
- 阿利藤
- 狗肉
- 普洱茶
- 合欢皮
- 土沙参
- 三匹叶
- 珠儿参
- 苏铁
- 地蜂子
- 金果榄
- 水田七
- 川层草
- 五指毛桃果
- 紫花芥子
- 新疆卫矛
- 黄细辛
- 大白杜鹃
- 过塘蛇
- 斑茅花
- 廊茵
- 三对节
- 蕨麻草
- 地刷子
- 岩葱
- 秋葵
- 牛筋草
- 人面子根皮
- 水兰叶
- 赤阳子
- 旋花
- 橹罟子
- 车前
- 桑根
- 风箱树花
- 原蚕沙
- 粗叶木叶
- 光叶石楠
- 白藤
- 马雹儿
- 老鹳草
- 柠檬皮
- 藏丁香
- 广枝仁
- 海南海金沙
- 山海螺
- 鸡爪槭
- 菠萝皮
- 白山蓼
- 竹叶兰
- 剑花
- 沉香曲
- 多穗蓼
- 七星草乌
- 臭菘叶
- 绿衣枳壳
- 枸骨树皮
- 白贝
- 狗狗秧
- 罗汉果
- 狼牙委陵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