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刀肉
《中华本草》:马刀肉
拼音注音
Mǎ Dāo Ròu
英文名
razor clam shel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蚌科动物巨首楔晨和短褐矛蚌等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Cuneopsis capitata(Heude)2.Lanceolaria grayana(Lea)
原形态
1.巨首楔蚌,楔蚌中较大的一种,一般壳长约70mm,壳高约35mm,壳宽约25mm。壳质厚而坚硬。贝壳前部极膨大,向后高度和宽度急剧缩小,因此外形呈长三角楔状。贝壳前部之膨大处的后方有一凹陷,约位于壳中。壳顶位于背缘前端,高而膨大,常呈破蚀誊宙表面棕褐色,具有同心圆有生长线。铰合部发达,左壳具2枚拟主齿和2枚侧齿,前拟主齿呈片状,后拟主齿呈三角锥状,顶部有细的裂纹,2枚侧齿细长而平行;右壳只有1枚三角锥状的前拟主齿和1枚侧齿,其后拟主齿只留有痕迹。2.短褐矛蚌,壳长达170mm,壳高44mm,壳宽39mm。壳坚厚,略膨胀,两侧不对称,狭长,呈长矛形。长度为高的4-5倍。壳顶部稍膨胀,低于背缘,常被腐蚀,靠近前端,在贝壳全长1/10处。前缘钝圆,前背缘直,后背后缘在壳长1/2处渐向下 斜,腹缘直,中部稍凹后缘略圆或锐角。小月面长形,发达。壳面灰褐色,生长纹细致。贝壳中部的生长纹间具有排列整齐的粗短颗粒形纵褐。并在壳顶处有锯齿状纵褐,故称短褐矛蚌。铰合部发达,左壳具有2枚略呈三角锥形的拟主齿,2枚长刃状的侧齿;右有2枚拟主齿,1枚侧齿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 1.多栖息于泥底或泥沙底的湖泊或河流中,尤喜在急流水域中生活。以微小生物和植物碎屑为食料。2.栖息于泥底或泥沙底的河流、湖泊及池塘内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2.分布于黑龙江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寒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;明目。主消渴;目昏;妇人劳损下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50-100g。
注意
《本草衍义》:“发风痰,不可多食。”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同蚌。2.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主明目,除热、止渴,解酒毒。治妇人劳损下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马刀肉
拼音注音
Mǎ Dāo Ròu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竹蛏科动物长竹蛏的肉。
性味
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甘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同蚌。"
②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主明目,除热、止渴,解酒毒。治妇人劳损下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。
注意
《本草衍义》:"发风痰,不可多食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伏龙肝
- 灯蛾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五香藤
- 独脚乌桕
- 五星蒿
- 滇南寄生
- 蛾药
- 尾花细辛
- 无患子中仁
- 滇羌活
- 乌梢蛇
- 峨山草乌
- 丰花草
- 煅石膏
- 乌榄仁
- 杜茎山
- 杜鹃花
- 滇南马钱
- 佛手花
- 滇獐牙菜
- 滇藏方枝柏
- 乌桕叶
- 杜衡
- 凤眼果根
- 灯油藤子
- 多花景天三七
- 五指茄
- 五色梅花
- 吴茱萸根
- 椴树
- 分枝火绒草
- 扶桑花
- 万年青花
- 午时花
- 淡竹根
- 滇南鸟足兰
- 佛指甲
- 滇绿豆
- 独脚乌桕叶
- 杜仲藤叶
- 杜鹃花根
- 鹅掌揪根
- 鹅掌楸根
- 滇南冠唇花
- 凤丫草
- 凤庆鸡血藤
- 滴滴花
- 凤眼果树皮
- 椴树根
- 文殊兰
- 滇海水仙花
- 滇西风毛菊
- 凤眼果
- 峨山雪莲花
- 滇榧子
- 滇竹根七
- 独叶一枝花
- 滇池海棠
- 鹅臎
- 滇崖爬藤
- 滇茵陈
- 滇车前
- 五代同堂根
- 峨屏草
- 滇杠柳
- 灯心草
- 五谷虫
- 凤尾铁角蕨
- 乌鸡骟
- 卫矛
- 灯笼草
- 峨眉黄芩
- 乌当归
- 滇常山
- 凤仙根
- 凤尾七
- 灯笼泡
- 乌蔹莓五加
- 鹅掌上黄皮
- 鹅血
- 万年松
- 五蕊梅
- 滇丁香
- 鹅首马先蒿
- 滇高良姜
- 匐地风毛菊
- 扶桑根
- 蜂蝇
- 饭团藤
- 人尿
- 蜂蜡
- 瑞香狼毒
- 长叶山芝麻
- 鳖卵
- 蜂毒
- 绒白乳菇
- 蓖麻蚕
- 败毒草
- 霸王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