枸骨树皮
《中华本草》:枸骨树皮
拼音注音
Gǒu Gǔ Shù Pí
英文名
Bark of Chinese Holly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冬青科植物枸骨Ilex cornuta Lindl.ex Paxt.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lex cornuta Lindl.ex Paxt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剥,去净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枸骨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,高3-8m。树皮灰白色,平滑。叶硬革质,长椭圆状四方形,长4-8cm,宽2-4cm,先端具有3枚坚硬刺齿,中央刺齿反曲,基部平截,两侧各有1-2个刺齿,先端短尖,基部圆形,表面深绿色,有光泽,背面黄绿色,两面无毛。雌雄异株或偶为杂性花,簇生于2年生枝的叶腋;花黄绿色,4数;萼杯状,细小;花瓣向外展开,倒卵形至长圆形,长约2.5mm,宽约1.5mm,基部合生;雄蕊4枚,花丝长约3mm;子房4室,花柱极短。核果浆果状,球形,熟时鲜红色,直径4-8mm;分核4颗,骨质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谷地、溪边木林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咖啡碱、皂甙、鞣质、苦味质、淀粉。
性味
微苦;凉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补肝肾;强腰膝。主肝血不足;肾脚痿弱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浸酒,补腰脚令健。2.《本草从新》:补阴,益肝肾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枸骨树皮
拼音注音
Gǒu Gǔ Shù Pí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树皮。
原形态
形态详"枸骨叶"条。
化学成分
含咖啡碱、皂甙、鞣质、苦味质、淀粉。
性味
①《纲目》:"微苦,凉,无毒。"
②《本经逢原》:"微苦甘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拾遗》:"浸酒,补腰脚令健。"
②《本草从新》:"补阴,益肝肾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浸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山茶果
- 蒙莸
- 量天尺花
- 罗汉松实
- 芦莉草叶
- 杨梅根
- 石鮅鱼
- 大烟锅草
- 小石蝴蝶
- 漏斗菜
- 海南蒟
- 水胡满根
- 小无心菜
- 散血藤
- 黄刺皮
- 轮伞五加
- 腥藤
- 绵参
- 鳖甲
- 白草
- 梗通草
- 黄花夹竹桃叶
- 蓝叶棵
- 蒌蒿
- 牛奶柴
- 芦笋
- 野亚麻
- 小广藤
- 五叶藤
- 叶上珠
- 桐子花
- 地贵草根
- 桔梗
- 栗花灯心草
- 毛蓼
- 桑耳
- 棉花根
- 岩藿香
- 猪蹄甲
- 紫参
- 大叶花椒
- 紫芝
- 柳叶绣球菊
- 红雀珊瑚
- 多苞糙苏
- 六棱菊
- 水栀叶
- 花唐松草
- 毛蜂斗草
- 枸骨树皮
- 乌榄叶
- 蚂蚁花根
- 水朝阳
- 虎耳草
- 羊胰
- 毛八角枫
- 灯台树
- 廊茵
- 乳白香青
- 黄花独蒜
- 猪仔笠
- 小盘木
- 多头苦荬
- 青蛙胆
- 白龙头
- 白子菜
- 三叉虎根
- 土牡蛎
- 芒叶小米草
- 蚕茧草
- 细芦子藤
- 山海螺
- 白蜡花
- 福建排草
- 李核仁
- 乌桕子
- 黄蜀葵
- 白茎鸦葱
- 狭叶瓦韦
- 高原鸢尾子
- 兰石草果
- 红辣树根
- 鸭肪
- 浆水
- 胃友果
- 化药
- 丁萝卜
- 碗蕨
- 刺果苏木
- 石菖蒲
- 毛大丁草根
- 昂天莲
- 番石榴干
- 人面子根皮
- 硫黄
- 九眼独活
- 草独活
- 苏木蓝
- 台湾土豆蔻
- 虾筏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