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口边草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井口边草
拼音注音
Jǐnɡ Kǒu Biān Cǎo
别名
大叶井口边草、线鸡尾、楚箭草、凤尾草、玉龙草、狼牙草、双凤尾、金鸡尾、大叶凤尾、鸡爪凤尾草、背阴草、凤尾接骨草、爬岩龙、八字龙、黑枸杞
英文名
all-grass of Chinese Brake, all-grass of Huguenot Fern., all-grass of Serrulate Brake, all-grass of Spider Brake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凤尾蕨科植物亮凤尾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teris cretica L.var.nervosa(Thunb.)Ching et S.H.Wu[P.nervosa Thunb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鲜用,洗净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陆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50-100cm。根茎短,横走,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。叶纸质,密生,二型;营养叶柄长12-35cm,光滑,禾秆色,有时下部带红棕色;叶片卵形或卵圆形,长20-40cm,宽15-25cm,基部圆楔形,先端尾状,单数一回羽状;侧生羽片2-5对,对生,线形,长12-20cm,宽8-16mm,最下部羽片有柄,基部常为二叉状深裂,边缘有刺状锯齿;叶脉羽状,侧脉二叉状或不分叉;孢子叶较大,叶柄长30-50cm;叶片卵圆形,长25-40cm,宽15-20cm,一回羽状,但中部以下的羽片通常分叉,有时基部1对还有1-2片分离的小羽片;侧生羽片2-5对,线形,长15-20cm,宽6-8mm,近先端营养部分有尖齿。孢子囊群生于羽片边缘至近先端而止;囊群盖线形,膜质,全缘,灰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阴湿处或石灰岩缝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中、西南及陕西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茎含大叶凤尾蕨甙(creticoside)A、B、C、D。[br]全草含2β,6β,16α-三羟基-左旋-贝壳杉烷(2β,6β,16α-trihydroxy-(-)-kaurane),2β,15α,16α,17-四羟基-左旋-贝壳杉烷[2β,15α,16α,17-tetrahydroxy-(-)-kaurane],2β,6β,15α-三羟基-左旋-16-贝壳杉烯[2β,6β,15α-trihydroxy-(-)-kaur-16-ene],2β,14β,15α,16α,17-五羟基-基旋-贝壳杉烷[2β,14β,15α,16α,17-pentahydroxy-(-)-kaurane],2β,15α-二羟基-对映-16-贝壳杉烯(2β,15α-dihydroxy-ent-kaur-16-ene),2β,16α-二羟基-对映-贝壳杉烷(2β,16α-dihydroxy-ent-kaurane),2β,6β,16α-三羟基-对映-贝壳杉烷(2β,16β,16α-trihydroxy-ent-kaurane),2β,6β,16α-三羟基-对映-贝壳杉烷-2-O-β-D-葡萄糖甙(2β,16β,16α-trihydroxy-ent-kaurane-2-O-β-D-glucoside),2β,15α,16α,17-四羟基-对映-贝壳杉烷(2β,15α,16β,17-tetrahydroxy-ent-kaurane),2β,6β,15α-三羟基-对映-16-贝壳杉烯(2β,6β,15α-trihydroxy-ent-kaur-16-ene),2β,6β,15α-三羟基-对映-16-贝壳杉烯-2-O-β-D-葡萄糖甙(2β,6β,15α-trihydroxy-ent-kaur-16-ene-2-O-β-D-glucoside),2β,14β,15α,16α,17-五羟基-对映-贝壳杉烷(2β,14β,15α,16α,17-pentahydroxy-ent-kaurane),蕨素(pterosin)A、B、C、F、S,大叶凤尾蕨甙(creticoside)A、B、C、E,异蕨甙(isopteroside)C,欧蕨伊鲁甙(ptaquiloside)。
性味
甘;淡;凉
归经
肝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止血生肌;解毒消肿。主泄泻;痢疾;黄疸;淋证;水肿;咳血;尿血;便血;刀伤出血;跌打肿痛;疮痈;水火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;煎水洗;或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滇南本草》:治跌打损伤,筋断骨碎,敷患处;脱肛敷囟门即入,随后换药。2.《云南中草药》:消炎止痢,舒筋接骨。治慢性肝炎,痢疾,腰背痛,骨折。3.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清热解毒,消炎利尿,活络止痛。治痢疾,肠炎,肝炎,咽喉炎,泌尿系炎症,痈疮疖肿,风湿,跌打疼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井口边草
拼音注音
Jǐnɡ Kǒu Biān Cǎo
别名
凤尾草(《滇南本草》),黑枸杞(《云南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风尾蕨科植物亮凤尾蕨的全草。全年可采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多年生草本。根茎较短,横生,密生线状披针形鳞片,暗棕色。叶丛生,1~2回羽状分裂,长30~60厘米,革质光滑,叶柄草绿色,长约30厘米,稍弯曲,末端深棕色,表面粗糙,仅基部生有鳞片;营养叶裂片长线形,较孢子叶为宽,可达1.2厘米,边缘有锯齿;孢子叶裂片长线形,稍革质,宽4.5~6毫米,有锯齿,主脉于背面突出,细脉横生,时有分叉;孢子囊群沿下面叶缘着生,部分叶缘稍反卷;囊群盖狭条形,膜质,孢子棕黄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竹林边、河谷、石缝和山林湿地。分布西南地区。
性味
①《滇南本草》:"辛,无毒。"
②《云南中草药》:"淡微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活血利尿。治痢疾,肠炎,小便淋痛,痈疮疖肿,骨折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治跌打损伤,筋断骨碎,敷患处;脱肛敷囟门即入,随后换药。"
②《云南中草药》:"消炎止痢,舒筋接骨。治慢性肝炎,痢疾,腰背痛,骨折。"
③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清热解毒,消炎利尿,活络止痛。治痢疾,肠炎,肝炎,咽喉炎,泌尿系炎症,痈疮疖肿,风湿,跌打疼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肉桂油
- 九牯牛
- 九香虫
- 黄瘤孢
- 假报春花
- 假芫茜
- 三叉苦
- 黄花母根
- 剪秋罗
- 九牛力
- 九里根
- 九龙吐珠
- 九龙根
- 假地豆
- 假百合
- 假稻
- 假蒟叶
- 黄芫花
- 剑花
- 叫姑姑
- 吉笼草
- 鲩鱼
- 红蓝地花
- 黄杞叶
- 山一笼鸡
- 山棯叶
- 山棯子
- 山檨叶泡花树
- 山水芹菜
- 三爪金龙
- 三钻七
- 黄秋葵根
- 黄花鸢尾
- 井边茜
- 黄练芽
- 假茶辣
- 三叶排草
- 黄花地桃花
- 剪刀股
- 黄花菜
- 黄花蒿子
- 乳源木莲果
- 九仙草
- 九牛造
- 九管血
- 九莲灯
- 软骨藻
- 假辣蓼
- 僵蚕
- 黄花苜蓿
- 剪刀草
- 黄茄花根
- 夹蛇龟肉
- 花楸
- 山樱桃核
- 三楞草
- 红薯细辛
- 胡麻叶
- 花杜仲藤
- 荷花
- 三枝标
- 山油柑叶
- 山玉兰
- 虎尾轮根
- 山矾花
- 还筒子
- 九里香根
- 黄皮果核
- 假刺藤
- 黄缨菊
- 黄花蒿
- 黄茅
- 黄蓬花
- 黄藤
- 黑三棱
- 九节茶
- 井边草
- 三加
- 黄精
- 假蒟子
- 黄花仔
- 假鹰爪根
- 剪夏萝
- 黄荆子
- 堇叶山梅花
- 黄秋葵叶
- 三叶崖爬藤
- 假连翘叶
- 黄花獐牙菜
- 乳腐
- 黄筒花
- 假葡萄
- 假通草树皮
- 黄花地锦苗
- 黄花紫堇
- 人面子叶
- 润肺草
- 井底泥
- 黄皮根
- 黄羊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