剪草
《中华本草》:剪草
拼音注音
Jiǎn Cǎo
别名
翦草、四块瓦、土细辛、四叶对、银线草、四对草。
出处
唐《本草拾遗》始载有"剪草",云:"生山泽间,叶如茗而细。江东用之。"宋《本草图经》谓:"生润州(今江苏镇江)"并附有"润州剪草"图,所绘植物为草本,根生多数细长须根,茎丛生,不分枝,具明显的节,叶生于茎顶,轮生状,花序穗状,可见伸长的线状物,应是金粟兰科丝穗金粟兰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金粟兰科植物丝穗金粟兰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loranthusfortunei(A.Gray)SolmsLamb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集,除去杂质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丝穗金粟兰 多年生草本,高15-40cm。根茎粗短,密生多数细长须根。茎直立,单生或数个丛生,下部节上对生2片鳞状叶。叶对生,一般4片生于茎上部;叶柄长1-1.5cm;鳞状叶三角形;托叶钻形;叶片纸质,宽椭圆形、长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5-11cm,宽3-7cm,先端短尖,基部宽楔形,边缘有锯齿,齿尖有一腺体,近基部全缘。穗状花序单一,顶生,连总花梗长4-6cm;苞片倒卵形,通常2-3齿裂;花白色;雄蕊3,药隔基部合生,着生于子房上部外侧,中央药隔具1个2室的花药,两侧药隔各具1个1室的花药,药隔伸长成丝状,长1-1.9cm,药室在药隔的基部;子房倒卵形,无花柱。核果球形,有纵条纹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山坡林下阴湿处或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及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根茎呈团块状,节间较密。须根细长弯曲,直径0.5-1.5mm;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,具明显纵皱纹,有支根痕;质脆易断,皮部易与本部剥离而露出木心。茎具纵棱;表面浅棕色;节处棕黑色,具残存托叶,节间长4-10cm。叶对生,茎顶两对密集,常似4叶轮生;叶皱缩,展平后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4-10cm,宽2.5-6cm,边缘具圆锯齿,灰绿色;叶柄长0.5-1.5cm。有的可见单一顶生的穗状花序(或果序)。气香,味苦、辛。[br]2.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:表皮细胞多为类方形,外被角质层。皮层宽广,薄壁细胞中含大量淀粉粒;有油细胞散在;内皮层细胞内壁增厚。中柱鞘细胞1列,切向延长,初生本质部4-8(-14)束,根中央薄壁细胞壁木化。叶横切面:上、下表皮细胞各1列,外被角质层,可见非腺毛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不明显;有油细胞散在。主脉维管束外韧型,向下明显突出。
性味
辛;苦;平;有毒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活血;解毒消肿。主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;疮疖癣疥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根3-6g。外用:鲜全草适量,捣敷。
注意
内服不可过量,孕妇慎服。《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》:"多服能引起呕吐,在服药期间忌食糖及玉蜀黍。"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绵马贯众
- 黄荆叶
- 长叶竹根七
- 水禾麻
- 绿珊瑚
- 樱桃叶
- 小对叶草
- 甘肃土当归
- 藁本
- 岩豆藤根
- 双花鞘花
- 跌打草
- 棱枝卫矛
- 天山花楸
- 三枝枪
- 熊掌
- 对节叶根
- 糯芋
- 澜沧扁担杆
- 披散糖荠
- 山蚂蝗
- 婆罗门参
- 毛冬瓜叶
- 见血封喉
- 海蚯蚓
- 老鼠刺
- 天青地白
- 止痢蒿
- 粟糖
- 铁包金
- 白药
- 大叶花椒
- 铜钱麻黄
- 乌鸦翅羽
- 及己
- 三股筋
- 零陵香
- 向阳花
- 胡子七
- 紫薇皮
- 粤万年青
- 山蓼
- 一箭球
- 药芹菜根
- 夏腊梅
- 油茶
- 华山矾
- 金钗
- 胡颓子根
- 蒙自赤杨
- 花荵
- 地八角
- 万寿菊花
- 金合欢
- 慈姑花
- 白云瓜皮
- 地磨薯
- 野鸦椿叶
- 樱草根
- 川党参
- 山桂花
- 刺葡萄
- 鸡血
- 山壳骨
- 油茶油
- 红茴香叶
- 瑞香花
- 毛毡草
- 花姬蛙
- 爬山虎
- 勒鱼
- 明萼草
- 小球藻
- 黄精
- 刺果藤
- 长白鱼鳞松
- 倒吊笔叶
- 穬麦蘖
- 一叶萩
- 荔枝壳
- 铁脚草
- 平地木
- 鸭皂树皮
- 毛五加皮
- 木防己花
- 马肉
- 土百部
- 番石榴树皮
- 湖北地黄
- 小叶石楠
- 四脚蛇
- 活血丹
- 大叶桉
- 龙头节肢蕨
- 锅铲叶
- 鸭脚木皮
- 两指剑
- 大花威灵仙
- 九节风
- 广西花点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