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酿
《中华本草》:酒酿
拼音注音
Jiǔ Niànɡ
别名
酒窝、浮蛆
英文名
Wine-fermen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1.《纲目拾遗》:酒酿,乃末放出酒之米酵也。味酽厚,多饮致腹泻,性善升透,凡火上行者忌之。2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酒酿,多次亦助湿热。冬制者耐久藏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的酵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Wine
化学成分
酒酿的成分随发酵进度等而变化,成熟的酒酿,含水分,乙醇(ethanol),粗蛋白质,糖分,总酸等。
性味
甘;辛;温
归经
肺;脾;胃经
功能主治
补气;生津;活血。主痘疹透发不起;乳痈肿痛;头痛头风
用法用量
内服:炖温或和药同煎,适量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①治痘疮不起:荸荠捣汁,和白酒酿炖温服之。但不可炖大热,大热则反不妙,慎之。(《良方集要》)②治小儿鼻风吹乳肿痛:酒酿和菊花叶捣敷。无叶用根。甘菊叶尤佳,捣汁冲和服更效。(《刘启堂经验秘方》)③治吹乳: 苎麻根(嫩者)炒,和白酒酿少许,共捣烂,敷患处一日夜。忌食发物。(《周益生家宝方》)④治头风:苍耳子、白芷、谷精草各五钱,川芎三钱,甜酒酿四两。老酒二碗,煎一碗服。(《妙净方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酒酿
拼音注音
Jiǔ Niànɡ
别名
酒窝、浮蛆(《纲目拾遗》)。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的酵米。
化学成分
酒酿的成分随发酵进度等而变化,成熟的酒酿,含水分50.108%,酒精2.105%,粗蛋白质3.789%,糖分27.765%,总酸0.301%(挥发酸0.031,不挥发酸0.271%),灰分0.085%。
性味
《纲目拾遗》:"味甘辛,性温。"
功能主治
益气,生津,活血。
①《纲目拾遗》:"佐药发痘浆,行血益髓脉,生津浓。"
②《随患居饮食谱》:"补气养血,助运化,充痘浆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炖温或和药同煎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痘疮不起:荸荠捣汁,和白酒酿炖温服之,但不可炖大热,大热则反不妙,慎之。(《良方集要》)
②治小儿鼻风吹乳肿痛:酒酿和菊花叶捣敷。无叶用根。甘菊叶尤佳,捣汁冲和服更效。(《刘启堂经验秘方》)
③治吹乳:薴麻根(嫩者)炒,和白酒酿少许,共捣烂,敷患处一日夜。忌食发物。(《周益生家宝方》)
④治头风:苍耳子、白芷、谷精草各五钱,川芎三钱,甜酒酿四两。老酒二碗,煎一碗服。(《妙净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灯心草根
- 刺果藤
- 黄接骨丹
- 空柄假牛肝
- 石上莲
- 单花山竹子
- 金莲花
- 小叶买麻藤
- 山甘草根
- 苦参
- 葛根
- 马鞍叶
- 大花剪秋罗
- 鸡子黄
- 北豆根
- 僵蚕
- 无爷藤
- 金丝藤仲
- 水韩信草
- 蚂蚁上树
- 片姜黄
- 七叶一枝花
- 蕲蛇
- 对叉疔药
- 百解藤
- 一口红
- 高良姜
- 红麸杨
- 砂茴香子
- 安胎药
- 葛藟叶
- 鸡爪竻
- 地骷髅
- 朝天子
- 矮脚苦蒿
- 粉瘤菌
- 莲雾
- 木达地黄
- 兰草
- 酢浆草
- 鸡尾木
- 刺蓼
- 千只眼
- 树扁竹
- 紫葳茎叶
- 倒地铃
- 赤翅蜂
- 忽布筋骨草
- 矮地茶
- 桔梗
- 黄麻灰
- 无粉报春
- 护心草
- 淡豆豉
- 钻秆虫
- 六月寒
- 阴阳枫
- 松树梢
- 皂荚
- 人指甲
- 剪刀股
- 藨草
- 黄桷树根疙瘩
- 天山花楸
- 滇南寄生
- 双籽棕
- 熊脂
- 虎胆
- 鸡大腿
- 黑风散根
- 金刚藤头
- 紫梢花
- 石头菜
- 江南桤木
- 黄毛山牵牛
- 马陆
- 麻黄根
- 千金坠
- 黄芩
- 小漆树
- 假木豆
- 绒毛粉背蕨
- 鱼尾葵叶
- 麻皮
- 剑叶铁树
- 漆大姑根
- 老白花树皮
- 鹅掌揪根
- 九牛造茎叶
- 石上开花
- 刺参
- 黄瓜
- 红辣树根
- 醉鱼草花
- 冬瓜
- 赤芍
- 震天雷
- 香椿
- 鸭皂树根
- 十大功劳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