螃蟹脚
《中华本草》:螃蟹脚
拼音注音
Pánɡ Xiè Jiǎo
英文名
crab feet
出处
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灯心草科植物扁杆灯芯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Juncus diastrophanthus Bushen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扁杆灯芯草,多年生草本,高20-30cm。秆微扁平,上部两侧略具狭翅,秆后有纵条纹。基生叶为鞘状,几全部抱茎,先端几天叶片;茎生叶长7-10cm,宽2.5-3mm,直立,具不明显的间隔,叶鞘边缘膜质,长1.5-3.5cm。花序宽大,约占植物体的1/2,2-3次或多次分歧,具披针形而带芒尖的苞片,花7-15朵聚生成星芒状的花簇;花被片狭披针形,长约4.5mm,几等长,具显着中脉,先端具刺状芒尖;雄蕊3;子房三棱形。果实长圆状三棱形,长4-5mm。种子倒卵状椭圆形,褐色,两端有小尖头。花、果期4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苦;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尿;消食。主小便赤涩热痛;宿食不化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,大剂量可用至6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螃蟹脚
拼音注音
Pánɡ Xiè Jiǎo
来源
灯心草科螃蟹脚Juncus diastrophanthus Buchen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,消食,利尿。
用法用量
主治宿食内停,小便赤热等症。
注意
1~2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螃蟹脚
拼音注音
Pánɡ Xiè Jiǎo
出处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灯芯草科植物扁杆灯芯草的全草。夏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~40厘米。根茎短,白色,须根多数。茎扁平,2~3丛生,直立,翼状二锐棱。叶互生;长剑状线形,扁平,长8~15厘米,宽1.5~3毫米,先端渐锐尖,全缘;叶鞘不联合。聚伞花序丛生茎顶;总苞片叶状;小花聚成球状,花疏生,星状,直径1~1.4厘米;花被片6,披针形,绿色或带赤褐色,先端锐尖,等长;雄蕊3,花药长椭圆形,花丝短;子房3室,胚珠多数。蒴果三棱状柱形,3瓣裂。种子倒卵形,长约0.6毫米。花期4~5月。果期5~6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低山丘陵的水田边、溪沟或小河边润湿草丛中。分布于四川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,消食,利尿。治宿食内停,小便赤热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樱花
- 胖树根
- 炙甘草
- 福寿草
- 青叶胆
- 青海防风
- 蚺蛇胆
- 灯心草
- 圆瓣冷水花
- 铜棒锤
- 山马鞭草
- 水玉簪
- 赤杨
- 石斛
- 四季素馨花
- 野猪肉
- 褐云玛瑙螺
- 铅灰
- 风车儿
- 岩泽兰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驴脂
- 疏松卷柏
- 大青草
- 银南星
- 美舌藻
- 鹿草
- 偷筋草
- 大叶蛇总管
- 獭肝
- 贯众
- 蝙蝠藤
- 刺黄柏
- 土牛膝
- 红马蹄乌
- 牛心果
- 棱子芹根
- 王瓜根
- 榕须
- 牛肚
- 黄瓜皮
- 新疆延胡索
- 和他草
- 白杨树根皮
- 胡颓子叶
- 梧桐
- 雀麦米
- 白绿叶果实
- 变异鳞毛蕨
- 柱果木榄叶
- 绵藤
- 大飞天蜈蚣
- 华风车子叶
- 水红花子
- 白花苋
- 野桂皮
- 藏羚角
- 拐棍竹
- 威灵菊
- 绿豆升麻
- 东当归
- 石菖蒲花
- 蒟蒻薯叶
- 羊蹄实
- 蘘荷子
- 卵叶鳞始蕨
- 大青
- 山鸢尾花
- 白对节子叶
- 钻天杨
- 黄寿丹
- 束花石斛
- 败酱草
- 蛇婆
- 水芹
- 垂穗荛花
- 虎杖叶
- 尖槐藤
- 苦壶卢蔓
- 横经席叶
- 棕竹根
- 大羽铁角蕨
- 毛诃子
- 香水月季
- 猪心
- 铁罗汉
- 三翅铁角蕨
- 石龙刍
- 旋蒴苣苔
- 引水蕉
- 大叶树萝卜
- 蓖麻
- 丁公藤
- 忍冬藤
- 藏三七
- 重楼
- 粉萆薢
- 鸡蹼
- 鲢鱼
- 紫荆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