漂摇豆
《中华本草》:漂摇豆
拼音注音
Piāo Yáo Dòu
别名
飘摇豆。
英文名
Seed of Pigeon Vetch,Seed of Tare Vetch, Seed of Tiny Vetch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小巢菜Vicia hirsuta (L.)S.F.Gray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cia hirsuta (L.)S.F.Gray[Ervum hirsutum L.]采收和储藏:夏季果实成熟时摘取荚果,打出种子,晒干。
原形态
小巢菜 一年生草本,高10-30cm。茎纤细,具棱线,几无毛或被疏柔毛。偶数羽状复叶,顶端有卷须;托叶一边有线形齿,背面被疏柔毛;小叶8-16枚,叶片长圆状倒披针形,长0.5-1.5cm,宽1-4mm,先端截形,微凹,有短尖,基部狭楔形,两面无毛。总状花序腋生,较叶为短,有花2-5朵,序轴及花梗均有短柔毛;萼钟状,稍短于花瓣,具5齿,等长,披针形,有短毛;花冠蝶形,白色或淡紫色,长约5mm,旗瓣椭圆形,先端截形,有细尖,翼瓣先端圆,与旗瓣等长,无耳,具爪,龙骨瓣稍短于旗瓣,无耳;雄蕊10,二体;花柱先端周围有短柔毛,子房无柄,密生长硬毛。荚果长圆形,扁平,长7-10mm,被棕色长硬毛。种子1-2颗,棕色,扁圆形。花、果期3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小麦田或山坡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。
化学成分
蛋白质含量较高。
性味
性凉
归经
脾;胃经
功能主治
活血;明目。主目赤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3-6g。
复方
活血明眼:瓢摇豆不以多少,晒干为细末,每服一钱至二钱,浓煎甘草汤调服。(性味以下出《履巉岩本草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漂摇豆
拼音注音
Piāo Yáo Dòu
别名
瓢摇豆(《履巉岩本草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硬毛果野豌豆的种子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小巢菜"条。
化学成分
蛋白质含量较高。
性味
性凉,无毒。
功能主治
活血,明眼。
复方
活血明眼:瓢摇豆不以多少,晒干为细末,每服一钱至二钱,浓煎甘草汤调服。(性味以下出《履巉岩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百合子
- 长果山橙
- 麻叶绣球果
- 鼻涕果
- 百味叶
- 地核桃
- 鸜雉
- 苞蔷薇根
- 岩败酱
- 白骨走马
- 豹药藤
- 白蒿花
- 风箱树根
- 香水月季
- 豹子眼睛果
- 麦瓶草
- 椰子皮
- 糙叶树皮
- 艾虎
- 黄麻
- 油茶花
- 红牛尾七
- 苦蘵果实
- 百灵草
- 过塘蛇
- 百齿卫矛
- 驳骨草
- 白鹤藤根
- 费菜
- 异野芝麻
- 阔叶石韦
- 绿茎槲寄生
- 苦地胆根
- 麻黄根
- 玉带根
- 芭蕉根
- 盘羊肺
- 翅茎蜂斗草
- 羊肌藤
- 出山虎
- 羊耳朵叶
- 酸模叶橐吾
- 蛇菰
- 小金发藓
- 水杨梅根
- 霞天膏
- 鳗鲡鱼血
- 臂形草
- 异株百里香
- 头发七
- 百两金
- 过岗龙
- 香桂皮
- 黄麻根
- 薄叶棘豆
- 鳖脂
- 枳茹
- 藕节
- 牡丹藤
- 栗花
- 苦楝寄生
- 鳖血
- 榆白皮
- 粗叶悬钩子
- 功劳子
- 蛇果黄堇
- 黑石珠
- 白鱼
- 钓鱼竿
- 鼻血草
- 梅核仁
- 八月札
- 叉分蓼
- 白茎鸦葱
- 摇钱树
- 衣鱼
- 雪上一枝蒿
- 白鱼尾
- 蛇鲻
- 薜荔汁
- 白薇
- 黄蜀葵
- 四角蒲桃
- 败酱
- 红对节子
- 牛尾菜
- 黄麻灰
- 兔儿风
- 樱桃枝
- 倒提壶
- 百药煎
- 香叶树
- 飞天蠄蟧
- 雪参
- 桃南瓜
- 地羊鹊
- 百解马兜铃
- 珊瑚草
- 大叶井口边草
- 雄鸡口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