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梅树皮
《中华本草》:杨梅树皮
拼音注音
Yánɡ Méi Shù Pí
别名
杨梅皮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树皮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yrica rubra (Lour.) Sieb.et Zucc.[Mosella rubra Lour.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多在栽培整修时趁鲜剥取茎皮,根皮或挖取全根,鲜用或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yrica rubra (Lour.) Sieb.et Zucc.[Mosella rubra Lour.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多在栽培整修时趁鲜剥取茎皮,根皮或挖取全根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可达12m,树冠球形。单叶互生;叶片长椭圆或倒披针形,革质,长8-13cm,上部狭窄,先端稍钝,基部狭楔形,全缘,或先端有少数钝锯齿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色稍淡,平滑无毛,有金黄色腺体。花雌雄异株;雄花序常数条丛生于叶腋,圆柱形,长约3cm,黄红色;雄花具1苞,卵形,先端尖锐,小苞2-4片,卵形,雄蕊5-6枚;雌花序为卵状长椭圆形,长约1.5cm,常单生于叶腋;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,子房卵形,花柱极短。有2枚细长柱头。核果球形,径约1.8cm,外果皮暗红色,由多数囊状体密生而成,内果皮坚硬,径约9mm,内含无胚乳的种子1枚。花期4月。果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丘陵向阳山坡或山谷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茎皮含黄酮类成分:杨梅树皮素(myricetin),杨梅树皮甙(myricitrin),杨梅树皮亭(myricatin),联苯环庚类成分:杨梅联苯环庚醇(myricanol),杨梅联苯环庚酮(myri-canone),杨梅联苯环庚醇葡萄糖甙(myricanolglucoside),杨梅联苯环庚醇没食子酰葡萄甙(myricanol galloylglucoside),杨梅联苯环瘐醇龙胆二糖甙(myricanol gentiobioside);三萜成分:杨梅萜二醇(myricadiol),28-羟基-D-弗瑞德齐墩果-14-烯-3-酮(28-hydroxy-D-friedoolean-14-en-3-one),杨 梅 萜 醇 醛(myricolal),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,齐墩果酸乙酯(oleanolic acid acetate),马斯里酸(maslinic acid),麦珠子酸(alphitolic acid);没食子原飞燕草素衍生物:3,3′-二-O-没食子酰原飞燕草素(3,3′-di-O-galloyl prodelphidin)B-1,B-2,B-5,以及3′-O-没食子酰原飞燕草素(3′-O-galloylprodelphidin)B-2。又含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,消旋的没食子儿茶精(gallocatechin),左旋的表没食子儿茶精(epigallocatechin),以及香草酸(vanillic acid).
药理作用
1.抑菌作用 树皮、根皮水煎液对痢疾杆菌、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菌作用。
2.止血作用 根皮干粉,对大犬股动脉游离半切断,加压2min,即见止血。
2.止血作用 根皮干粉,对大犬股动脉游离半切断,加压2min,即见止血。
性味
苦;辛;微涩;性温;
归经
肝;胃经
功能主治
行气活血;止痛;止血;解毒消肿。主脘腹疼痛;胁痛;牙痛;疝气;跌打损伤;骨折;吐血;衄血;痔血;崩漏;外伤出血;疮疡肿痛;痄腮;牙疳;汤火烫伤;臁疮;湿疹;疥癣;感冒;泄泻;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,或入丸散。外用:适量,煎汤熏洗;或涑口;或研末调敷;或吹鼻。
注意
《泉州本草》:孕妇忌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日华子本草》:煎汤洗恶疮疥癞。
2.《本草纲目》:煎水漱牙痛,服之解砒毒,烧灰油调,涂汤火伤。
3.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退目翳,止泻痢。
2.《本草纲目》:煎水漱牙痛,服之解砒毒,烧灰油调,涂汤火伤。
3.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退目翳,止泻痢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杨梅树皮
拼音注音
Yánɡ Méi Shù Pí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杨梅科植物杨梅树皮,春初,剥取树皮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杨梅’条。
化学成分
含杨梅树皮甙、杨梅树皮素、大麻甙;又含鞣质。
性味
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"性温,味苦辛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痢疾,跌打损伤,目翳,牙痛,汤火伤,恶疮疥癞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煎汤洗恶疮疥癞。"
②《纲目》:"煎水漱牙痛,服之解砒毒,烧灰油调,涂汤火伤。"
③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"退目翳,止泻痢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~7钱;浸酒或入丸剂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。
注意
《泉州本草》:"孕妇忌服。"
复方
①治休息痢、泄泻日久不止:杨梅树皮五至七钱。水煎,分作三次,每次加白糖三钱调服,一日一剂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
②治菌痢:鲜杨梅树皮、叶共一两,鲜南天竹五钱,橘子皮一钱半。将上药切碎,共放入砂锅内,加水400毫升,煎至200毫升,滤取药液,在药渣中再加水300毫升,煎至100毫升,合并两次药液为一日量。每次服100毫升,每天服三次。亦可将一日量浓缩为60毫升,每次服20毫升。(《全展选编·传染病》)
③治跌打扭伤肿痛:杨梅树皮二两,百两金一两,烧酒一斤,同浸十天备用。用时以酒搽擦伤处。
④治眼生星翳:㈠杨梅树皮二至四两。水煎,去滓,放面盆内,熏患眼,一日一次。㈡杨梅树皮适量。洗净切碎,加食盐少许,捣烂,做成如铜钱大的小讲,敷于手腕动脉处,约经一小时取下。
⑤治齿痛:杨梅树皮(或根)五至七钱。加清水煎汁,去渣,以汁煮两个鸭蛋,及至蛋熟,先食蛋,后饮汁。(③方以下出《扛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
⑥治臁疮:杨梅树皮三两。捣烂煮水洗。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。
⑦治砒中毒,心腹绞痛,欲吐不吐,面青肢冷:杨梅树皮煎汤二、三碗,服之。(《易简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长生
- 锅焦
- 朱砂
- 沼泽念珠藻
- 獐肉
- 天目木姜叶
- 鹿角霜
- 石羊菜
- 王不留行
- 莿(木冬)
- 挖耳草根
- 樟梨子
- 毛茛
- 粗皮蛙
- 驴耳风毛菊
- 鹿脂
- 矮脚南
- 海马
- 浙江铃子香
- 梓菌
- 鸡骨香
- 角翅卫矛
- 辣蓼草
- 红辣蓼
- 假辣蓼
- 阿利藤
- 丛毛榕根
- 石蜐
- 矮脚枫叶
- 鸬鹚(鸬鹚)
- 钩苞大丁草
- 红花刺参
- 黄河裸裂尻鱼
- 红叶木姜子根
- 青活麻
- 黑老虎
- 蜂房
- 倒吊笔
- 紫花络石
- 搜山虎
- 朴树根皮
- 花叶九节木
- 土牡蛎
- 菊花根
- 荭草花
- 梧桐
- 青兔耳风
- 地花生
- 钩栗
- 独叶白芨
- 刺莓果
- 槐白皮
- 杯菊
- 白花岩青兰
- 蛤叶薯
- 鸬鹚骨
- 鹿角芦荟
- 紫雪花
- 龙利叶
- 鸡屎藤果
- 毛花槭
- 鹿葱
- 小叶三点金
- 芨芨草花
- 鸭屎树
- 毡盖木耳
- 鹿耳翎根
- 鸬鹚翅羽
- 亮菌
- 鹿角草
- 石壁莲
- 土羌活
- 鹿角菜
- 牛羊草结
- 阿尔太多榔菊
- 广东金钱草
- 青兰
- 波棱瓜子
- 鹿耳翎
- 鸭脚板草
- 野辣子
- 柿叶
- 银花子
- 毛罗勒
- 鞭叶耳蕨
- 野茶子
- 秋鼠曲草
- 鳙鱼
- 鼠李皮
- 棕竹
- 银不换
- 云南金莲花
- 地白草
- 雁肉
- 秋木瓜
- 野鸦椿根
- 阳起石
- 玉簪花
- 梅根
- 野鸦椿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