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蕉根
《*辞典》:甘蕉根
拼音注音
Gān Jiāo Gēn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根茎。全年可采。
化学成分
根含酚类。
性味
甘涩,寒。
①《别录》:"大寒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味甘,寒,无毒。"
③厦门《新医疗法与中草药选编》:"甘涩,大寒。"
归经
《得配本草》:"入足阳明经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凉血,解毒。治热喘,血淋,热疖痈肿。
①《别录》:"主痈肿结热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捣汁服,主产后血胀闷,敷肿,去热毒亦效。"
③《本草求原》:"治一切肿毒,发背欲死,血淋涩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;或捣汁。外用:捣汁涂或捣烂敷。
注意
《得配本草》:"多服动冷气,胃弱脾弱,肿毒系阴分者禁用。"
复方
①治麻疹肺热痰喘:鲜香蕉根二钱,马齿苋一两,六月霜八钱。合捣烂绞汁,炖微温,去沫内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②预防白喉:鲜香蕉根一两,蟛蜞菊五钱。水煎服。
③治血淋:鲜香蕉根四两,旱莲草一两。水煎服。
④治热疖肿毒:鲜香蕉根捣烂,外敷患处。(②方以下出厦门《新医疗法与中草药选编》)
临床应用
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:取新鲜香蕉根去皮洗净,捣烂绞汁,每日1000~1500毫升,分多次口服,每次少量,以服后不呕吐为度。亦可加蜂蜜适量调味。昏迷者可用鼻饲。一般服3~4天后体温即逐渐下降。待体温稳定在37.5℃左右时,可逐步减量,至症状基本消失后停药。据观察,病人服香蕉根汁后,先出现泄泻、尿量增多现象,随之高热迅速下降,病情好转。并无因水分排泄增多而产生脱水之弊。由于解决了高热问题,从而避免或减轻了惊厥和呼吸衰竭等险象,使病情得以转化。服用香蕉根汁后大便泄泻较多是正常现象;如无泄泻并出现腹胀者,则热度便难以下降,病情就会恶化。故在服香蕉根汁期间,忌用冬眠药和阿托晶类药物,以免抑制胃肠蠕动引起腹胀。如服药后无泄泻,可配合灌肠或口服元明粉1~2钱,1日2次。在使用本法同时仍应配合物理降温,使高热得到迅速控制。治疗117例,治愈110例,有后遗症1例,死亡6例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树花
- 青藤
- 无爷藤
- 大树甘草
- 山萝卜
- 榔榆茎
- 灯油藤子
- 毛蕨根
- 鳕鱼鳔
- 牛耳枫根
- 蒲圻贝母
- 白车轴草
- 小毛香
- 野牡丹根
- 一碗水
- 狸肉
- 诃子叶
- 巴豆叶
- 亮叶桦根
- 杜香
- 鹿角草
- 白毛草
- 美丽胡枝子根
- 云南野当归
- 豆蔻
- 草玉梅
- 鼻烟
- 仙鹤草根芽
- 菟葵
- 西藏点地梅
- 蜀葵苗
- 婆罗门皂荚
- 牛白藤根
- 胃寒草
- 细叶马料梢
- 豪猪肉
- 甲鱼头
- 大头橐吾
- 猴闼子
- 貒骨
- 星色草
- 蜻蜓
- 三角风
- 羊耳蒜
- 玛瑙
- 九牛薯
- 水曲柳
- 麝香草
- 鬼箭锦鸡儿
- 大管
- 蛤蚧
- 相思子根
- 苡芭菊
- 黄果茄
- 芦竹根
- 奴柘刺
- 仙鹤草
- 小万年草
- 麻鱼骨
- 红楠
- 鲫鱼脑
- 胡葱
- 柏子仁
- 茴香虫
- 糖芥
- 水牛角浓缩粉
- 沼泽念珠藻
- 大枣
- 白绒草
- 大蛇药
- 杉木油
- 杏香兔耳风
- 牛胆参
- 滇南杭子梢
- 椋子木
- 莺
- 八角茴香
- 省沽油根
- 灰凤梨
- 爆仗竹
- 红紫苏
- 金鸡纳
- 阳雀花根
- 毛花洋地黄
- 肉豆蔻衣
- 小红柳根
- 吉龙草
- 兜兰
- 九头草
- 条叶垂头菊
- 盾叶薯蓣
- 原羚角
- 野菰
- 小广藤
- 绿绒蒿
- 黄蜀葵
- 红半边莲
- 生姜
- 烟筒花
- 石见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