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蕉根
《*辞典》:甘蕉根
拼音注音
Gān Jiāo Gēn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根茎。全年可采。
化学成分
根含酚类。
性味
甘涩,寒。
①《别录》:"大寒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味甘,寒,无毒。"
③厦门《新医疗法与中草药选编》:"甘涩,大寒。"
归经
《得配本草》:"入足阳明经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凉血,解毒。治热喘,血淋,热疖痈肿。
①《别录》:"主痈肿结热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捣汁服,主产后血胀闷,敷肿,去热毒亦效。"
③《本草求原》:"治一切肿毒,发背欲死,血淋涩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;或捣汁。外用:捣汁涂或捣烂敷。
注意
《得配本草》:"多服动冷气,胃弱脾弱,肿毒系阴分者禁用。"
复方
①治麻疹肺热痰喘:鲜香蕉根二钱,马齿苋一两,六月霜八钱。合捣烂绞汁,炖微温,去沫内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②预防白喉:鲜香蕉根一两,蟛蜞菊五钱。水煎服。
③治血淋:鲜香蕉根四两,旱莲草一两。水煎服。
④治热疖肿毒:鲜香蕉根捣烂,外敷患处。(②方以下出厦门《新医疗法与中草药选编》)
临床应用
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:取新鲜香蕉根去皮洗净,捣烂绞汁,每日1000~1500毫升,分多次口服,每次少量,以服后不呕吐为度。亦可加蜂蜜适量调味。昏迷者可用鼻饲。一般服3~4天后体温即逐渐下降。待体温稳定在37.5℃左右时,可逐步减量,至症状基本消失后停药。据观察,病人服香蕉根汁后,先出现泄泻、尿量增多现象,随之高热迅速下降,病情好转。并无因水分排泄增多而产生脱水之弊。由于解决了高热问题,从而避免或减轻了惊厥和呼吸衰竭等险象,使病情得以转化。服用香蕉根汁后大便泄泻较多是正常现象;如无泄泻并出现腹胀者,则热度便难以下降,病情就会恶化。故在服香蕉根汁期间,忌用冬眠药和阿托晶类药物,以免抑制胃肠蠕动引起腹胀。如服药后无泄泻,可配合灌肠或口服元明粉1~2钱,1日2次。在使用本法同时仍应配合物理降温,使高热得到迅速控制。治疗117例,治愈110例,有后遗症1例,死亡6例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梁王茶
- 石菖蒲花
- 砂仁
- 苏铁
- 甘草
- 狗爪豆
- 绳藻
- 马铃薯
- 石梓
- 鸨油
- 蘽根
- 飞蛾七
- 双参
- 雪灵芝
- 石上铁角蕨
- 蒲蒻
- 穇子
- 肾精子
- 扁果
- 广枣
- 金雀儿
- 石龙胆
- 碎骨子
- 繸瓣珍珠菜
- 倒生莲
- 透明草
- 桃花
- 杉松
- 石鮅鱼
- 莳萝子
- 麻叶
- 狗心
- 神黄豆
- 蓑草根
- 神曲
- 粟糠
- 观音竹
- 羊洪膻
- 天葵子
- 葛蔓
- 石香葇
- 碎米蕨
- 苏黄耆
- 蝈蝈
- 狗肝
- 云南美登木
- 肾经草
- 萍蓬草
- 算盘七
- 石吊兰
- 小漆树
- 绿萼梅
- 狗筋蔓
- 桄榔面
- 狗肾
- 石霜
- 石面枇杷
- 叶上果根
- 胜红蓟
- 乌鸦头
- 石膏
- 蛇不见
- 飞燕草
- 灯台莲
- 甘松
- 蒸饼
- 皮袋香
- 刺芋
- 莎木面
- 算盘子
- 野黄麻
- 贯众叶溪边蕨
- 獾油
- 石珠
- 钩钱草
- 顶果膜蕨
- 柿子
- 多花八角莲
- 飞廉
- 无花果
- 苏合香
- 功劳根
- 大管
- 广玉兰
- 舒筋草
- 丁香罗勒
- 鬼目
- 肾蕨
- 藁本
- 倒触伞
- 下草
- 石羊菜
- 过坛龙
- 长管蝙蝠草
- 阔叶赤车使者
- 升登
- 壶卢秧
- 石芥菜
- 哈蟆油
- 黑汉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