镰片假毛蕨
《中华本草》:镰片假毛蕨
拼音注音
Lián Piàn Jiǎ Máo Jué
别名
凤尾草
英文名
herb of Falcate-lobe Pseudocyclosorus
出处
始载于《植物分类学报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金星蕨科植物镰片假毛蕨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seudocyclosorus falcilobus (Hook.) Ching[Lastrea falcilobus Hook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60-120cm。根茎短而直立,粗1-1.5cm,与叶柄基部疏被黄褐色、卵状披针形鳞片,先端渐尖,全缘。叶簇生;叶柄长20-30cm,深禾秆色,基部稍膨大,疏被灰白色柔毛,上面有2-3条纵沟;叶片近革质,长圆状披针形,长50-100cm,宽10-25cm,先端长尾状渐尖并为深羽裂,基部缩狭,下部二回深羽裂,上面仅羽轴及中脉有毛,下面沿叶轴、羽轴及小羽轴披针状毛;羽片25-30对,互生,斜展,无柄,线状披针形,中部的长8-15cm,宽6-10mm,先端长渐尖,基部截形,羽状深裂几达叶轴,在着生片的叶轴下面有1个褐色瘤状的气囊体,下部数对突然缩短成耳形至线形;裂片镰状长圆形,22-25对,密接,偏斜,先端短尖,基部上侧的裂片较长,全缘;叶脉在裂片上为羽状,单一,每裂片上7-8对,基部上侧1脉达缺刻,下侧1脉达缺刻以上的叶边。孢子囊群圆形,背生于侧脉中部,每裂片有6-7对,囊群盖圆肾形,红褐色,无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1100m的山溪谷旁或路边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福建等地。
性味
苦;凉
归经
入心、大肠二经
功能主治
清热燥湿;生肌敛疮。主痢疾;肠炎;烧火伤等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20g。外用:适量,煎浓汁涂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用于痢疾、烧烫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蛇接骨
- 胖大海
- 黑老头
- 棕树心
- 连翘
- 蓝锭果
- 鲮鲤
- 鲤鱼目
- 龙角草
- 铃茵陈
- 辽东鳞毛蕨
- 通天连
- 延胡索
- 镰叶瘤足蕨
- 胡桃仁
- 柄果槲寄生
- 紫弹树根皮
- 水松球果
- 血当归
- 螺厣草
- 苦地胆根
- 蓝花龙胆
- 辣椒叶
- 高山紫菀
- 驴耳风毛菊
- 鸡子
- 铃当子
- 连香树果
- 零余子
- 鳢鱼胆
- 麻糖风
- 蓝花侧金盏
- 裂叶翼首花
- 辽东栎壳斗
- 苦天茄
- 蓼螺
- 红毛走马胎
- 骆驼蓬
- 蓝猪耳
- 轮环藤
- 辣蓼
- 山禾串
- 坠桃草
- 鲮鱼
- 马蔺根
- 鲤鱼脂
- 露兜竻心
- 蓝靛
- 驴肾
- 裸茎千里光
- 驴骨
- 桄榔子
- 零陵香
- 辣根草
- 陆英果实
- 蓝花棘豆
- 驴打滚儿草
- 轮叶棘豆
- 铃铃草
- 辣辣菜
- 雷蘑
- 山黑柳
- 轮叶铃子香
- 露兜竻蔃
- 竹鸡
- 抚松乌头
- 辣子草
- 鲤鱼皮
- 黄皮树皮
- 螺蛳
- 驴脂
- 镰形棘豆
- 驴蹄草
- 红川乌
- 竹叶兰
- 鲤鱼血
- 木槿子
- 蓝布正
- 露珠香茶菜
- 紫玉簪叶
- 蓝花绿绒蒿
- 骆驼肉
- 路旁菊
- 蓝花参
- 露兜簕
- 鳞叶藓
- 魿鱼
- 鲈鱼
- 紫河车
- 厚朴花
- 骆驼毛
- 猪殃殃
- 轮叶景天
- 铁栏杆
- 心叶秋海棠
- 辣姜子
- 雷公连
- 风花菜
- 蟛蜞
- 蛇床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