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藿根
《中华本草》:鹿藿根
拼音注音
Lù Huò Gēn
英文名
all-grass of Twining Rhynchosia
出处
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.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.采收和储藏:秋季挖根,除去泥土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鹿藿 多年生缠绕草本。各部密被淡黄色柔毛。茎蔓长。3出复叶,顶生小叶近于圆形,长2.5-6cm,宽2.5-5.5cm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;侧生小叶斜阔卵形,或斜阔椭圆形,长2-6cm,宽1.5-2.5cm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;叶片纸质,上面疏被短柔毛,背面密被长柔毛和橘黄色透明腺点;托叶线状披针形,不脱落。总状花序腋生,花10余朵;长约7mm;花萼钟状,5裂;花冠黄色,龙骨瓣有长喙;雄蕊10,二体,花药1室;子房上位,胚珠2,花柱长,基部弯曲,被毛,柱头头状。荚果短,长圆形,红紫色,长约1.5cm,阔约9mm;种子1-2粒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5-9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1200m的山坡杂草中或附攀树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归经
大肠;脾;肺经
功能主治
活血止痛;解毒;消积。主妇女痛经;瘰疬;疖肿;小儿疳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①治小儿疳积: 鹿藿根三钱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②治月经痛: 鹿藿根三钱,川芎三钱,木防己四钱,算盘子根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③治疖毒:鹿藿根煨熟,加盐捣烂涂敷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④治蛇咬伤: 鹿藿根捣烂敷伤处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⑥治瘰疬: 鹿藿根五钱。用瘦肉二两煮汤,以汤煎药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鹿藿根
拼音注音
Lù Huò Gēn
出处
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鹿藿的根。
功能主治
治小儿疳积,妇女痛经,瘰疬,疖肿。
复方
①治小儿疳积:鹿藿根三钱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②治月经痛:鹿藿根三钱,川芎三钱,木防己四钱,算盘子根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③治疖毒:鹿藿根煨熟,加盐捣烂涂敷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④治蛇咬伤:鹿藿根捣烂敷伤处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⑤治瘰疬:鹿藿根五钱。用瘦肉二两煮汤,以汤煎药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鲤鱼胆
- 龙珠
- 埋博树
- 密枝问荆
- 鬣羚骨
- 良藤
- 鳢鱼肠
- 鹿蹄草
- 葎草
- 葎草花
- 轮环藤
- 辣子草
- 木半夏叶
- 连翘
- 木姜花
- 铃当子
- 露兜竻心
- 木贼
- 梅梗
- 鳞片水麻
- 木本远志
- 鲈鱼
- 鸬鹚肉
- 辽瓦松
- 木大力王
- 木本胡枝子皮
- 芦竹
- 鹿胎
- 龙头草
- 密叶绢藓
- 轮叶棘豆
- 密马
- 明党参
- 曼陀罗根
- 陆英果实
- 雷公橘
- 驴打滚儿草
- 驴耳朵草
- 老龙皮
- 鲤鱼鳞
- 鲤鱼齿
- 菱叶山蚂蝗
- 密毛桃叶珊瑚叶
- 木半夏果实
- 驴打滚草
- 驴耳风毛菊
- 鹿皮
- 莲座叶通泉草
- 落地小金钱
- 蓝叶藤
- 藜茎
- 墨地
- 帽辫七
- 辣薄荷
- 木半夏
- 铃茵陈
- 铃铃草
- 露蕊乌头
- 裸柱菊
- 鹿角胶
- 莲状绢毛菊
- 鹿脂
- 裂叶双盖蕨
- 墨旱莲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木天蓼
- 驴脂
- 鹿茸
- 龙爪叶
- 曼陀罗叶
- 里白
- 卵叶贝母兰
- 岭南杜鹃
- 缅枣
- 毛发唐松草
- 炉甘果
- 毛蜂斗草
- 罗布麻叶
- 罗汉果根
- 木黄连
- 李核仁
- 梅花刺根
- 柳叶菜根
- 棉籽
- 栗荴
- 毛木树皮
- 毛枝鱼藤
- 狼膏
- 六棱菊
- 凉山虫草
- 绵毛娃儿藤
- 木鳖根
- 毛叶轮环藤
- 毛柄锦香草
- 毛贯众
- 簝叶竹根
- 满山红根
- 亮光菜
- 牡狗阴茎
- 猫耳朵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