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藿根
《中华本草》:鹿藿根
拼音注音
Lù Huò Gēn
英文名
all-grass of Twining Rhynchosia
出处
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.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.采收和储藏:秋季挖根,除去泥土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鹿藿 多年生缠绕草本。各部密被淡黄色柔毛。茎蔓长。3出复叶,顶生小叶近于圆形,长2.5-6cm,宽2.5-5.5cm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;侧生小叶斜阔卵形,或斜阔椭圆形,长2-6cm,宽1.5-2.5cm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;叶片纸质,上面疏被短柔毛,背面密被长柔毛和橘黄色透明腺点;托叶线状披针形,不脱落。总状花序腋生,花10余朵;长约7mm;花萼钟状,5裂;花冠黄色,龙骨瓣有长喙;雄蕊10,二体,花药1室;子房上位,胚珠2,花柱长,基部弯曲,被毛,柱头头状。荚果短,长圆形,红紫色,长约1.5cm,阔约9mm;种子1-2粒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5-9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1200m的山坡杂草中或附攀树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归经
大肠;脾;肺经
功能主治
活血止痛;解毒;消积。主妇女痛经;瘰疬;疖肿;小儿疳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①治小儿疳积: 鹿藿根三钱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②治月经痛: 鹿藿根三钱,川芎三钱,木防己四钱,算盘子根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③治疖毒:鹿藿根煨熟,加盐捣烂涂敷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④治蛇咬伤: 鹿藿根捣烂敷伤处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⑥治瘰疬: 鹿藿根五钱。用瘦肉二两煮汤,以汤煎药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鹿藿根
拼音注音
Lù Huò Gēn
出处
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鹿藿的根。
功能主治
治小儿疳积,妇女痛经,瘰疬,疖肿。
复方
①治小儿疳积:鹿藿根三钱,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②治月经痛:鹿藿根三钱,川芎三钱,木防己四钱,算盘子根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③治疖毒:鹿藿根煨熟,加盐捣烂涂敷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④治蛇咬伤:鹿藿根捣烂敷伤处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⑤治瘰疬:鹿藿根五钱。用瘦肉二两煮汤,以汤煎药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狗肝菜
- 盐匏藤
- 禹白附
- 藏荆芥
- 猫儿眼睛
- 猪鬃刚
- 黄桷树根疙瘩
- 猪大肠
- 回回豆
- 狼把草
- 菘菜
- 云南双盾木
- 白木
- 驴肉
- 瓜螺
- 对叉疔药
- 石羊菜
- 淡竹壳
- 槐角
- 大风子
- 白果根
- 红毛鸡
- 百齿卫矛
- 黄瓜藤
- 山乌珠
- 三加皮
- 三白草根
- 獾骨
- 白毛蛇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双剪菜
- 良旺茶
- 干苔
- 留兰香
- 蹋菜
- 白托柄菇
- 鸡肫草
- 绿玉树
- 金甲豆
- 蓝花石参
- 波棱瓜
- 油茶花
- 白扁豆皮
- 盲肠草
- 石芥菜
- 江西金钱草
- 芦竹
- 岩七
- 假酸浆子
- 粉绿益母草
- 麻腐
- 药王茶
- 桂木根
- 草泽泻
- 美登木
- 木虾公
- 猫头鹰
- 山棯根
- 水马桑
- 剪刀草
- 元宝槭
- 山茶子
- 田基黄
- 厚朴子
- 两色乌头
- 细叶十大功劳
- 柏子仁
- 刺血红
- 水田七叶
- 乌鱼刺
- 小黄鼠狼
- 紫花地丁
- 郁李仁
- 胡枝子根
- 紫苏子
- 西桦
- 大头陈
- 三丫苦叶
- 龙爪菜
- 蔓草虫豆
- 柿子
- 无爷藤
- 滇西风毛菊
- 车前草
- 走马芹
- 浮尸草
- 木棉
- 节瓜
- 红酸七
- 青蒿露
- 赪桐叶
- 鳖甲
- 炉甘石
- 礞石
- 茶膏
- 白叶不翻
- 三叶莲
- 小鹭鸶兰
- 苦葵鸦葱
- 四照花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