里白
《中华本草》:里白
拼音注音
Lǐ Bái
英文名
Glaucous Diplopterygium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里白科植物里白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plopterygium glaucum(Thunb.ex Houtt.) Nakai[Polypodium glaucum Thunb.ex Houtt.;Hicriopteris glauca(Thunb.)Ching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大型陆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1-3m。根状茎横走,被宽披针形鳞片。叶远生;叶柄长50-100cm,腹面扁平;顶芽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;羽片坚纸质,背面粉白色,幼时背面及边缘有星状毛,后脱落;对生,近平展,椭圆形,长60-90cm,宽20-30cm,二回羽状深裂,具有1对羽裂的叶状苞片;二回羽片30-40对,近对生,线状披针形,羽状深裂,中部的较然而。长10-17cm,宽1.5-2.5cm,裂片25-35对,互生,狭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1-1.4cm,宽2-3mm,第1对裂片有时具有1小裂片。侧脉单一或二叉分枝。孢子囊群圆形,由3-4个孢子囊组成,生于羽片背面侧脉的中部,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下、杉木林间或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根状茎弯曲,直径4-6mm;表面褐色,被鳞片,并有弯曲的须根。质坚硬,易折断,断面外层为棕色皮层,中央为淡黄色中柱。气微,味淡后微辛。[br]2.显微鉴别 根状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壁微木化。皮层宽广,细胞类圆形,壁木化,近内皮层的4-6列,细胞壁强烈加厚,几无胞腔;内皮层可见凯氏点。原生中柱维管束周韧型,木质部由胞腔较大的管胞和稍小的薄壁细胞组成。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。
化学成分
含里白醇(diplopterol)。
性味
苦;涩;凉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行气止血;化瘀接骨。主胃脘痛;鼻衄;跌打损伤;骨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,塞鼻;或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茎及髓部:味微苦、涩、性凉。有行气止血,接骨的功能。用于胃痛、鼻衄,骨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广藤根
- 两面针
- 丁茄
- 苏木蓝
- 落地生根
- 野苦梨根
- 马鬃
- 铁脚草
- 东风菜
- 牛心果
- 南方红豆杉
- 苦艾
- 金鱼藤
- 杠香藤
- 矩叶酸藤果
- 檀香泥
- 沙前胡
- 聚叶虎耳草
- 四叶草
- 大叶紫苏
- 木香花
- 罗望子叶黄檀
- 岭南杜鹃
- 贯众
- 芦花
- 三叶木蓝
- 三轮蒿
- 银灰旋花
- 插田泡
- 棕竹根
- 斑瓣虎耳草
- 葛藟根
- 团花龙船花
- 兰草
- 天竺桂
- 矮脚苦蒿
- 羊屎条根
- 马心
- 海木
- 三角泡
- 鸡翮羽
- 野黄麻
- 樟柳头
- 钉耙七
- 厚皮树皮
- 木芙蓉叶
- 鹿脂
- 荷蒂
- 曼陀罗根
- 珍珠莲根
- 四脚蛇
- 白花灯笼
- 臭黄荆根
- 多蕊蛇菰
- 菊花脑
- 棣棠花
- 砒霜
- 细叶大戟
- 白毛草
- 芒种花
- 三白草根
- 褐云玛瑙螺
- 长管蝙蝠草
- 十大功劳根
- 藿香
- 江珧柱
- 黑骨头
- 象骨
- 山大烟
- 蘘荷子
- 地莓子
- 柱果木榄叶
- 柿蒂
- 狗缨子
- 无花果
- 阔叶赤车使者
- 无风自动草
- 随手香
- 绣球花
- 飞廉
- 翅卫矛
- 假刺藤
- 钻地风
- 剑皮树菌
- 柚树寄生
- 剑麻
- 麻叶荨麻
- 鹿骨
- 小乌泡根
- 冲天果
- 小朴松实
- 地锦槭
- 山东肿足蕨
- 刺蓼
- 天脚板根
- 阿尔泰瑞香
- 黄麻根
- 光明盐
- 蛤蚧
- 翅子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