里白
《中华本草》:里白
拼音注音
Lǐ Bái
英文名
Glaucous Diplopterygium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里白科植物里白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plopterygium glaucum(Thunb.ex Houtt.) Nakai[Polypodium glaucum Thunb.ex Houtt.;Hicriopteris glauca(Thunb.)Ching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大型陆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1-3m。根状茎横走,被宽披针形鳞片。叶远生;叶柄长50-100cm,腹面扁平;顶芽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;羽片坚纸质,背面粉白色,幼时背面及边缘有星状毛,后脱落;对生,近平展,椭圆形,长60-90cm,宽20-30cm,二回羽状深裂,具有1对羽裂的叶状苞片;二回羽片30-40对,近对生,线状披针形,羽状深裂,中部的较然而。长10-17cm,宽1.5-2.5cm,裂片25-35对,互生,狭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1-1.4cm,宽2-3mm,第1对裂片有时具有1小裂片。侧脉单一或二叉分枝。孢子囊群圆形,由3-4个孢子囊组成,生于羽片背面侧脉的中部,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下、杉木林间或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根状茎弯曲,直径4-6mm;表面褐色,被鳞片,并有弯曲的须根。质坚硬,易折断,断面外层为棕色皮层,中央为淡黄色中柱。气微,味淡后微辛。[br]2.显微鉴别 根状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壁微木化。皮层宽广,细胞类圆形,壁木化,近内皮层的4-6列,细胞壁强烈加厚,几无胞腔;内皮层可见凯氏点。原生中柱维管束周韧型,木质部由胞腔较大的管胞和稍小的薄壁细胞组成。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。
化学成分
含里白醇(diplopterol)。
性味
苦;涩;凉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行气止血;化瘀接骨。主胃脘痛;鼻衄;跌打损伤;骨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,塞鼻;或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茎及髓部:味微苦、涩、性凉。有行气止血,接骨的功能。用于胃痛、鼻衄,骨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毒箭羊角拗
- 角翅卫矛
- 灯笼婆婆纳
- 黄杨根
- 落花生枝叶
- 灯蛾
- 刺竹叶
- 水松球果
- 黑种草子
- 粉萆
- 割舌罗
- 密穗砖子苗
- 长刺卫矛
- 斑鸠占
- 罗锅底
- 扁蒲扇
- 黄背草果
- 威灵仙
- 麻风树
- 醉马草
- 山黄皮
- 毛柄短肠蕨
- 跌打老
- 小叶薄荷
- 田螺
- 毛罗勒
- 岩筋菜
- 花叶矮沱沱
- 龟甲胶
- 独脚乌桕
- 春花木
- 青风藤
- 血人参
- 楸树
- 杉塔
- 山马鞭草
- 马钱子粉
- 桃茎白皮
- 翼首草
- 川楝子
- 大叶紫薇
- 五色梅叶
- 毛冬瓜根
- 刺瓜
- 地柏叶
- 狼麻
- 滇池海棠
- 多足蕨
- 卷毛耳草
- 金荞麦茎叶
- 大羽藓
- 珠芽蓼
- 白牛胆根
- 脓见愁根
- 太阳海星
- 石梓
- 芋儿七
- 鹧鸪
- 白扁豆
- 菠萝根叶
- 栗柄金粉蕨
- 肿足蕨
- 刺果卫矛
- 美商陆子
- 越南悬钩子
- 紫贝
- 酸枣树皮
- 青头雀
- 凤尾贯众
- 牡鼠粪
- 雪山一支蒿
- 蝙蝠葛叶
- 胡萝卜
- 鹿尾
- 黄花稔
- 野扁豆
- 关苍术
- 万年松
- 樱额
- 广西过路黄
- 黄海葵
- 姜黄
- 三叶茶
- 水松
- 箭叶蓼
- 小狗脊
- 假苦瓜
- 朴树根皮
- 梓实
- 大田基黄
- 香根芹
- 白蜡花
- 枫柳皮
- 湖广草
- 海浮石
- 桃根
- 痄腮树
- 强威生草
- 陈壶卢瓢
- 榆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