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耳翎
《中华本草》:鹿耳翎
拼音注音
Lù ěr Línɡ
别名
鹿耳苓、鹿耳草、八十缺、毛六猖、六角瓣、六什头、六毒草、八楞风、八面凤、蜡达草、六十瓣、六角心、羊仔菊、臭灵丹、辅轴风、四方根、羊耳三稔、陆续消、六耳消、土防风、六盘金、八棱锋、八面锋、六角仙、羊仔草、狗咬癀、洋桃瓣、丝肚草、鹿都草、劳毒草、羊毛草、六角草、百草王、六耳铃、四棱锋、六达草、四方艾、三面风、六耳棱
英文名
Winged Laggera Herb
出处
出自《本草求原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六棱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ggera alata (D. Don) Sch.-Bip. [Erigeron alatum D. Don; Blumea alata (D. Don) DC.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鲜用或段晒干。
原形态
六棱菊 多年生草本,高40-100cm。茎直立,多分枝,全株除花冠外几乎都被腺毛。叶互生,无柄;叶片椭圆状倒披针形,上部叶条状披针形,长2.5-10cm,宽2-7.5cm,先端钝或短尖,基部渐窄下延于茎成翅状,边缘有疏细齿。头状花序多数,直径1-1.5cm,呈圆锥状,果时稍下垂;总苞片约6层,条状披针形,质坚硬,被短腺毛;外层短,常为最内层的1/3-1/5;花多数,杂性,雌花丝状,两性花筒状;全部花冠淡紫色。瘦果圆柱形,长约1mm,有10棱,被疏白色柔毛;冠毛白色,易脱落,长约7mm。花果期10月至翌年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旷野、路旁以及山坡阳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东部、东南部和西南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长短不一。老茎粗壮,直径6-10mm,灰棕以,有不规则纵皱纹。枝条棕黄色,有皱纹及黄色腺毛。茎枝具翅4-6条,灰绿色至黄棕色,被有短腺毛。质坚而脆,断面中心有髓。叶互生,多破碎,灰绿色至黄棕色,被黄色短腺毛。气得,味微苦,辛。
化学成分
本品初试含黄酮甙,酚类,有机酸,氨基酸,糖类[1]。后分得蒿黄素(artemetin)[2],叶中含多种挥发油主要有:夏里香氢醌二甲基醚(thymoquinol dimethyl ether)11.7%,α-桉叶醇(α-eudesmol)12.55%,α-葎草烯(α-humulene),β-丁香烯(β-caryophyllene)[3]。
药理作用
1.有杀虫抑菌防腐作用。2.抗感染、杀虫作用。3.扩充血容量,改善血液循环的功能,补充水、电解质的功效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微温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散瘀;解毒。主感冒发热;肺热咳嗽;风湿关节炎;腹泻;肾炎水肿;经闭;跌打损伤;疔疮痈肿;瘰疬;毒蛇咬伤;湿疹瘙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者30-60g;或捣汁服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。
注意
温病无瘀者慎用。
复方
①治关节痛:六棱菊全草一一两至两半。和猪肉炖服。②治头痛凤:六棱菊全草一两,用红酒四两炒后,用鸡一只或羊头一个炖服。③治腰痛:六棱菊全草一至二两,酌加酒、水备半炖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④治腹痛吐泻:六棱菊三钱,观音茶一钱五分,生姜三片。煎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⑤治虚肿腹胀:六棱菊全草一至二两。水煎,日服两次。忌盐一百天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⑥治风寒咳嗽:六棱菊干花序五至六钱。蜜炒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⑦治小儿府积泻:六棱菊全草二株。洗净切碎,水煎,加入食盐少许服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⑧治妇女经闭:鲜六棱菊全草五钱至一一两。老酒炖服。⑨治跌打损伤:六棱菊全草一两。和酒半斤炖服。⑩治劳伤吐血:鲜六棱菊全草一握。捣汁一杯,冲热红酒一杯服。(③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11.治痈疗肿毒:鲜六棱菊全草,和红糖少许,共捣烂敷患处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12.治皮肤湿毒痊痒:六棱菊全草,洗净,水煎数沸,候温洗涤之,(叫习南民间草药》)13.治瘰疬:六棱菊全草一斤。水二斤,煎汤去渣,同母鸡一只(去毛及肚杂),红酒少许炖熟,分三、四次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各家论述
1.《生草药性备》:敷疮。2.《本草求原》:解毒生肌,消肿拔毒,去结毒,理蛇伤烂。3.《岭南采药录》:散瘀血,去毒。治蛇伤,消恶疮,治跌打伤。4.《陆川本草》:驱风止痛。治风湿骨痛,痢疾,眼痒痛。5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治远年积血,发热疹气。6.《闽东本草》:发表驱风,宣肺理脾,通经法瘀。治外感头痛,骨节疼痛,腹胀腹痛,积滞泄泻,妇人经闭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鹿耳翎
拼音注音
Lù ěr Línɡ
别名
鹿耳苓、鹿耳草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八十缺、毛六猬、六角瓣、六什头、六毒草,八楞风、八面风、蜡达草、六十瓣、六角心、羊仔菊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臭灵丹(《苏南种子植物》),辘轴风(《陆川本草》),四方根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羊耳三稔(《广东中药》Ⅱ),陆续消、六耳消(《广西中药志》),土防风、六盘金(《闽东本草》),羊毛草(《贵州草药》),六角草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求原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六棱菊的全草。秋季采收,洗净、切断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粗壮直立草本。多分枝,密被淡黄色短腺毛,茎枝有翅。叶互生,长椭圆形,长2.5~10厘米,不分裂,先端渐尖,边缘有小齿,基部下延至茎上而成翅。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排列成一矩圆形或尖塔形具叶的圆锥花序;花紫色,具短柄;总苞钟形,总苞片多层;花托扁平,秃裸;全部为管状花;外围多列为雌花,发育,线状;中央为两性花,多列,发育,先端5裂。瘦果,有毛;冠毛白色。花期秋末至翌年春初。
生境分布
生于旷野。分布我国东部、南部和西南。产广东、福建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干燥全草,老茎粗壮,粗约6毫米,灰棕色,有不规则纵皱;枝条棕黄色,有皱纹及黄色腺毛,茎枝具翅4~6条,灰绿色至黄绿色,被有短腺毛;质坚而脆,断面中心有髓。叶互生,多破碎,灰绿色至黄棕色,被黄色短腺毛。气香,味微苦辛。以叶多、青黄色、无根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有机酸、氨基酸、糖类。
性味
辛,温。
①《本草求原》:"甘辛,平,"
②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苦微辛,温。"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辛苦,微温。"
归经
《闽东本草》:"入肺、脾、膀胱三经。"
功能主治
祛风,除湿,化滞,散瘀,消肿,解毒。治感冒咳嗽身疼,腹痛泻痢,风湿关节痛,妇女经闭,跌打损伤,疔痈瘰疬,湿毒瘙痒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敷疮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解毒生肌,消肿拔毒,去结毒,理蛇伤烂。"
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"散瘀血,去毒。治蛇伤,消恶疮,治跌打伤。"
④《陆川本草》:"驱风止痛。治风湿骨痛,痢疾,眼痒痛。"
⑤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治远年积血,发热痧气。"
⑥《闽东本草》:"发表驱风,宣肺理脾,通经祛瘀。治外感头痛,骨节疼痛,腹胀腹痛,积滞泄泻,妇人经闭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西,3~5钱(鲜者1~2两);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关节痛:六棱菊全草一两至两半。和猪肉炖服。
②治头痛风:六棱菊全草一两,用红酒四两炒后,用鸡一只或羊头一个炖服。
③治腰痛:六棱菊全草一至二两。酌加酒、水各半炖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④治腹痛吐泻:六棱菊三钱,观音茶一钱五分,生姜三片。煎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⑤治虚肿腹胀:六棱菊全草一至二两。水煎,日服两次。忌盐一百天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⑧治风寒咳嗽:六棱菊干花序五至六钱。蜜炒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⑦治小儿疳积泻:六棱菊全草二株。洗净切碎,水煎,加入食盐少许服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⑧治妇女经闭:鲜六棱菊全草五钱至一两。老酒炖服。
⑨治跌打损伤:六棱菊全草一两。和酒半斤炖服。
⑩治劳伤吐血:鲜六棱菊全草一握。捣汁一杯,冲热红酒一杯服。(⑧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⑾治痈疔肿毒:鲜六棱菊全草,和红糖少许,共捣烂敷患处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⑿治皮肤湿毒瘙痒:六棱菊全草,洗净,水煎数沸,候温洗涤之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⒀治瘰疬:六棱菊全草一斤。水二斤,煎汤去渣,同母鸡一只(去毛及肚杂),红酒少许炖热,分三、四次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柱果铁线莲
- 欧李
- 花生壳
- 纵条肌海葵
- 楮叶
- 马蹄蕨
- 紫葛
- 大还魂草
- 红牛皮菜
- 鸭脚茶
- 楸子
- 火赤链蛇
- 海桐花
- 海蚯蚓
- 海桑
- 红毛鸡
- 红粘谷
- 火索麻
- 滑背草鞋
- 滑背草鞋根
- 火绒草
- 水飞蓟
- 莱菔子
- 红毛七
- 海金沙根
- 红树皮
- 水麻tiao
- 海南海金沙
- 火麻仁
- 獾油
- 火焰子
- 生漆
- 淮山
- 海鹞鱼尾刺
- 红叶树子
- 海龟胶
- 海茜
- 水蕨
- 水葫芦苗
- 海鹞鱼胆
- 湖北海棠根
- 灰叶根
- 红毛菍
- 狮子七
- 红果楠
- 狐肠
- 浮海石
- 桦叶葡萄根皮
- 水藿香
- 海红
- 牛蒡根
- 槐枝
- 洪连
- 红小麻
- 兔耳子草
- 海南砂仁
- 刺猬皮
- 水蛇
- 红楠皮
- 芸香
- 红背酸藤
- 滇南鸟足兰
- 滑叶跌打
- 海参内脏
- 海蛤壳
- 海狗肾
- 海州骨碎补
- 香附
- 树头发
- 白升麻
- 地棠花
- 魔芋
- 天鹅毛
- 紫梢花
- 建兰叶
- 水银
- 苘麻子
- 海芙蓉
- 良旺茶
- 黄背草苗
- 河豚鱼肝油
- 狼萁草
- 湖北地黄
- 牛乳
- 赤阳子
- 南瓜瓤
- 雷公藤
- 过山枫
- 狐心
- 黄花夹竹桃
- 高粱火焰苞
- 鬼箭羽
- 秦艽
- 金雀根
- 海南地不容
- 革叶蓼
- 黄锁梅叶
- 鳞片水麻
- 高山露珠草
- 兔头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