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脂
《中华本草》:鹿脂
拼音注音
Lù Zhī
英文名
Deer fat
出处
出自《唐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脂肪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Cervus nippon Temminck2.Cervus.elaphu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:杀鹿后剔取体内的脂肪,洗净,鲜用或置锅内加热熬炼,除去油渣,放凉,切成小块。
原形态
1.梅花鹿,体长约1.5m左右,体重100kg左右。眶下腺明显,耳大直立,颈细长。四肢细长,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,主蹄狭小,侧蹄小。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,尾短。雄鹿有分叉的角,长全时有4-5叉,眉叉斜向前伸,第二枝与眉叉较远,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。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,白色斑点不显。鼻面及颊部毛短,毛尖沙黄色。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。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。腹毛淡棕,鼠蹊部白色。四肢上侧同体色,内侧色稍淡。夏毛薄,无绒毛,红棕色,白斑显着,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,有黑色的背中线。腹面白色,尾背面黑色,四肢色较体色为浅。2.马鹿,体形较大,体长2m,体重超过200kg。肩高约1m,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。鼻端裸露,耳大呈圆锥形。颈长约占体长1/3,颈下被毛较长。四肢长,两侧蹄较长,能触及地面。尾短,雄性有角,眉叉向前伸,几与主干成直角,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,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,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。冬毛灰褐色。嘴、下颌深棕色,颊棕色,额部棕黑色。耳外黄褐、耳内白色。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,有一黑棕色的背线。四肢外侧棕色,内侧较浅。臀部有黄赭色斑。夏毛较短,没有绒毛,呈赤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栖于混交林、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。2.栖于混交林、高山的森林草原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。2.分布于东北、西北及内蒙古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脂肪呈黄白色块状、条状或片状,长15-20cm,宽10-15cm,厚2.0-5.0cm。具油润光泽,半透明状。体轻,柔软,脂肪油灰白色,似冷凝豚脂样。质硬,滑腻微有膻气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肺;脾;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润腩;解毒消肿。主头风风痹;皮肤痒痛;痈肿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熬膏,适量。外用:适量,涂敷,或燃熏。
注意
《新修本草》:“不可近阴。”
各家论述
1.《唐本草》:主痈肿死肌,温中,四肢不随,风头,通腠理。2.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:疗面疱疮,频频涂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鹿脂
拼音注音
Lù Zhī
出处
《唐本草》
来源
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脂肪油。
功能主治
①《唐本草》:"主痈肿死肌,温中,四肢不随,风头,通腠理。"
②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:"疗面疱疮,频频涂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云南油杉
- 条叶猪屎豆
- 紫花鱼灯草
- 条叶垂头菊
- 紫背黄芩
- 旱水仙根
- 紫云英马蓝
- 藤金合欢
- 云南柴桂
- 地下明珠
- 多斑紫金牛
- 紫叶秋海棠
- 地梗鼠尾
- 海仙人掌
- 地血香果
- 条裂山莴苣
- 桦革裥菌
- 云南野当归
- 海岛苎麻叶
- 结根草莓
- 海参内脏
- 多枝婆婆纳
- 紫茎棱子芹
- 紫花一炷香
- 吊灯花叶
- 云南野砂仁
- 浆包藤
- 云南风车子
- 桃茎白皮
- 海参肠
- 绛梨木根
- 荆芥叶莸
- 云南丹参
- 云南铁丝莲
- 云南美登木
- 地打果树皮
- 紫背金盘草
- 云南鸡矢藤
- 藤黄连
- 云南五叶参
- 桃金娘花
- 云南荚蒾根
- 田野卷耳
- 藤子甘草
- 多叶花椒
- 单花鸢尾
- 江南卷柏
- 紫背天葵草
- 樝子
- 江南玄胡
- 绢毛石花
- 江南桤木
- 紫花景天
- 大过路黄
- 南五味子叶
- 桦叶葡萄根皮
- 核桃楸果仁
- 河套大黄
- 一枝黄花
- 横经席叶
- 海南海金沙
- 螳螂跌打
- 穿山龙
- 海州骨碎补
- 地涌金莲
- 云锦杜鹃
- 海南地不容
- 多刺绿绒蒿
- 紫筒草根
- 吊灯笼
- 河豚鱼肝油
- 河口莲座蕨
- 杭州荠薴
- 一品红
- 一口红
- 藤碎补
- 碱黄鹌菜
- 浆果苋
- 紫萁贯众
- 紫茎牙痛草
- 菊花黄连
- 菊叶三七
- 云南重楼
- 海南虎皮楠
- 汉中防己
- 盾翅藤
- 海红豆
- 渐尖叶独活
- 渐尖毛蕨
- 糖橘红
- 一点红
- 甜瓜茎
- 田旋花
- 海南粗榧
- 多头苦荬
- 茎花来江藤
- 紫红鞭
- 吊山桃
- 甜远志
- 紫云英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