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爪叶
《中华本草》:龙爪叶
拼音注音
Lónɡ Zhǎo Yè
别名
大七叶莲、七叶莲
英文名
twig and leaf of Common Tupidanthus
出处
始载于《云南药用植物名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多蕊木的茎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upidanthus calyptratus Hook. F. Et Thoms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,初直立,后为大藤本,长15-30m,基部直径约15cm。树皮黄棕构。指状复叶,有小叶7-9,叶柄长15-60cm,无毛,小叶柄长3-5cm,无毛;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,短鞘状;小叶片革质,倒卵状长圆形至长圆形,长12-26cm,宽4-9cm;先端渐尖至长渐尖,基部圆形至阔楔形,全缘,无毛;侧脉20-30对,在边缘连合,明显。花序为3-5个伞形花序组成的复伞形花序或圆锥花序;伞形花序有花3-7朵,直径4-6cm;总花梗粗壮,长4-8cm,无毛;小花梗粗壮,长1-2cm,无毛;苞片卵形,长约1.5cm;萼筒无毛,边缘不明显的上齿;花瓣合生成早落的帽状体,外面有皱纹;雄蕊50-70,花丝粗,钻形,长约3mm,花药长圆形;子房下位,多室,无花柱,柱头极多数放射状排列,合生成纵的柱状体;花盘宽扁,中央下陷。果扁球形,直径2-305cm,黄绿以,外果皮肉质;有种子多数,黄白色,半圆形,侧扁。花期6-7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-1700m的山坡阔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藤、茎长15-30cm,基部直径约15cm,外表面黄棕以。掌状复叶,小叶片7-9。完整小叶倒卵状长圆形或狭长圆形,长10-26cm,宽4-9cm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,无毛,全缘,侧脉明显;小叶柄长3-5cm,无毛。叶片革质。
性味
味苦;微辛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活络;散瘀止痛;利湿退黄。主感冒;风湿骨痛;跌打伤肿;骨折痛;神经痛;肝炎黄疸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30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舒筋活络、散瘀止痛、行气祛湿的功能。用于跌打损伤、骨折痛、肝炎、感冒、神经痛、痢疾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龙爪叶
别名
多蕊木、大七叶莲
来源
五加科龙爪叶Tupidanthus calyptratus Hook. f. et Thoms.,以茎、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苦,温。
功能主治
舒筋活络,散瘀止痛,行气除湿。主治跌打损伤,骨折痛,风湿骨痛,肝炎,感冒,神经痛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,水煎服;或1~2两,泡酒服。外用皮或叶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天韭
- 白榄根
- 小球藻
- 桐子花
- 毛葡萄
- 石枣子
- 石瓜子莲
- 红毒茴
- 大一枝箭
- 草乌叶
- 罗汉松根皮
- 大夜关门
- 血见愁
- 银边吊兰
- 小接骨丹
- 接骨草
- 庵 (艹闾)子
- 大叶蒟
- 饭团藤
- 蓼大青叶
- 岩松
- 蒲桃壳
- 桑叶汁
- 半边风
- 莼
- 丁萝卜
- 山乌珠根
- 总状土木香
- 罗勒
- 树头菜
- 盐麸叶
- 石楠
- 白背枫
- 猬心肝
- 大避债蛾
- 雷丸
- 羊蹄肉
- 南天竹根
- 雀卵
- 关白附
- 狗齿
- 东方蝾螈
- 披麻草根
- 柄果槲寄生
- 刺血红
- 蝙蝠藤
- 贴骨散
- 红橡木子
- 三十六荡
- 白朱砂莲
- 竹鸡
- 鲜地黄
- 竹节树
- 石蔓藤
- 五指山参
- 牛筋刺寄生
- 睡菜
- 凉伞盖珍珠
- 青鱼
- 七星草
- 岗梅
- 阔叶赤车使者
- 柠条籽
- 炙黄芪
- 马心
- 多花景天三七
- 掌羽凤尾蕨
- 马齿苋子
- 云南红豆蔻
- 西瓜子仁
- 枳壳
- 一枝蒿
- 尖叶铁扫帚
- 裂蹄
- 倒赤伞
- 半枫荷叶
- 野木瓜果
- 野靛青
- 盐蛇
- 牡荆茎
- 升麻草
- 沙地娃儿藤
- 有柄石韦
- 苋实
- 荚蒾
- 狗娃花
- 硬质早熟禾
- 黄鼬
- 小果栀子
- 律草
- 岩冬菜
- 将军树
- 荜茇根
- 凉粉草
- 金雀马尾参
- 蜗牛壳
- 盐肤子
- 厚叶素馨
- 庵闾
- 伤寒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