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葱
《中华本草》:鹿葱
拼音注音
Lù Cōnɡ
出处
《群芳谱》载有鹿葱,并将其与萱花对比异同,认为鹿葱色颇类萱,但无香,叶与花茎亦不同。其叶圆而翠绿,叶枯死而后花;一茎虚心,有花五六朵并于顶,花七八瓣。古代文献有关鹿葱的记述,与本种较相似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蒜科植物鹿葱的鳞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coris squamigera Maxim.
原形态
鹿葱 多年生草本。鳞茎卵形,直径4-5cm。秋季出叶,长约8cm,立即枯萎,第2年早春又抽叶;叶带状,宽约2cm,先端圆钝,绿色。花茎高50-70cm;总苞片2枚,披针形,长约6cm,宽约1.3cm;伞形花序有花4-8朵,淡紫红色;花被裂片倒披针形,长约7cm,宽约1.8cm,边缘基部微皱缩;花被管长约2cm;雄蕊与花被裂片近等长,花柱略伸出花被外。花期8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生于山沟、水边阴湿草丛中,地上部夏、冬两季休眠,2月中、下旬叶丛萌发出土,5月下旬至6月上旬前后枯萎进入休眠期,初秋抽出花茎,花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,一般栽培情况下结实少。9月植株枯萎进入第2次地上休眠,鳞茎露地越冬。[br]栽培技术 以鳞茎自然分球繁殖为主,也可采用人工切割法促生小鳞茎以提高繁殖系数。用快刀将鳞茎从基部向上作十字形交叉纵切,深约至鳞茎颈的 3/4,然后将鳞茎埋在沙或泥炭薢中,深度约为鳞茎的3/4,切口处可生出许多小球,再用小球分开栽种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野生于山沟、溪边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。河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鲜茎含石蒜碱(lycorine),伪石蒜碱(pseudoly-corine),dgtgafi 石蒜伦碱(lycorenin),高石蒜碱(homolycorine),多花水仙碱(tazettine),新雨石蒜碱(norpluviine),雪花莲胺碱(galan-hamine),表雪花莲胺碱( epigalanthamine),条纹碱(vittatine),雨石蒜碱(pluviie),石蒜胺碱(lycoramine),小星蒜碱(hippea-stnne),紫花石英钟蒜碱( squamigerine)和石英钟蒜-S-葡萄甘露聚糖(lgcoris-S-glucomannan)。
性味
辛;平;有小毒
功能主治
解毒;祛痰;利尿;催吐。主咽喉肿痛;疮痈肿毒;瘰疬;咳嗽痰端;水肿;小便不利;食物中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-3g;或绞汁饮。外用:适量,捣敷,绞汁涂或煎汤熏洗。
注意
体虚无实邪及孕妇禁服;皮肤破损者禁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群芳谱》:“鹿葱色颇类萱,但无香尔。因鹿喜食之,故名。然叶与花茎,皆各自一种,黄叶绿而尖长,鹿葱叶团而翠绿,萱叶与花同茂,鹿葱叶枯死而后花。萱一茎实心,而花五六朵节开;鹿葱一茎虚心,而五六朵花并于顶;萱六瓣布光,而鹿葱七、八瓣。本草注管,云即今之鹿葱,误。”2.《遵生八笺》:“鹿葱花,花俨蜨蝶,三大圆瓣而三小尖瓣,色葱藕色,中心白地,红黄点点。摇风弄影,丰韵可人。根枝丛发。”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热痱草
- 风箱树
- 黄槿
- 焰爵床
- 白背叶(峨嵋山胡椒)
- 白花夏枯草
- 点乳冷水花
- 石草鞋
- 白芷
- 狗核树
- 黄海葵
- 白茅根
- 胶质鼠尾草
- 梵天花根
- 石风丹
- 小通草叶
- 玉叶金花
- 白肚
- 长毛柃叶
- 红椽木子
- 苦瓜叶
- 芒果核
- 簕竹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秤砣梨
- 一朵云叶
- 桃叶
- 鸢脑
- 岩青菜
- 甘菊花露
- 大山芝麻
- 美人蕉根
- 杜鹃花
- 竹叶椒叶
- 栝楼皮
- 野槟榔
- 续随子叶
- 午香草
- 云支花
- 椋子木
- 藤檀
- 斩龙剑
- 百两金
- 散血芹
- 紫云英
- 糯米藤
- 西南卫矛
- 肉穗草
- 黄脚鸡
- 三枝叶
- 虎掌草
- 香蕉
- 青风藤
- 鳝鱼皮
- 草菇
- 莲状绢毛菊
- 通骨消根
- 山橘
- 古山龙
- 灯台树果
- 大蛇药
- 穗花杉根
- 标杆花
- 星色草
- 血水草
- 地笋
- 齿瓣延胡索
- 白残花
- 西番莲
- 泡桐木皮
- 粗毛鳞盖蕨
- 桑椹酒
- 海尼豆瓣绿
- 刺楸茎
- 小紫含笑
- 血见愁老鹳草
- 三枝枪
- 金针菜
- 灯油藤子
- 吴茱萸叶
- 一枝蒿
- 蟾蜍胆
- 兰石草果
- 山尖菜
- 对叶散花
- 簝叶竹根
- 枪乌贼
- 土田七
- 转心莲
- 粗棕竹根
- 红子仔
- 西瓜皮
- 杜衡
- 蜘蛛网
- 钟乳石
- 小蓑衣藤
- 铁线草
- 土鳖虫
- 苍白秤钩风
- 五香血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