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葱
《中华本草》:鹿葱
拼音注音
Lù Cōnɡ
出处
《群芳谱》载有鹿葱,并将其与萱花对比异同,认为鹿葱色颇类萱,但无香,叶与花茎亦不同。其叶圆而翠绿,叶枯死而后花;一茎虚心,有花五六朵并于顶,花七八瓣。古代文献有关鹿葱的记述,与本种较相似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蒜科植物鹿葱的鳞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coris squamigera Maxim.
原形态
鹿葱 多年生草本。鳞茎卵形,直径4-5cm。秋季出叶,长约8cm,立即枯萎,第2年早春又抽叶;叶带状,宽约2cm,先端圆钝,绿色。花茎高50-70cm;总苞片2枚,披针形,长约6cm,宽约1.3cm;伞形花序有花4-8朵,淡紫红色;花被裂片倒披针形,长约7cm,宽约1.8cm,边缘基部微皱缩;花被管长约2cm;雄蕊与花被裂片近等长,花柱略伸出花被外。花期8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生于山沟、水边阴湿草丛中,地上部夏、冬两季休眠,2月中、下旬叶丛萌发出土,5月下旬至6月上旬前后枯萎进入休眠期,初秋抽出花茎,花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,一般栽培情况下结实少。9月植株枯萎进入第2次地上休眠,鳞茎露地越冬。[br]栽培技术 以鳞茎自然分球繁殖为主,也可采用人工切割法促生小鳞茎以提高繁殖系数。用快刀将鳞茎从基部向上作十字形交叉纵切,深约至鳞茎颈的 3/4,然后将鳞茎埋在沙或泥炭薢中,深度约为鳞茎的3/4,切口处可生出许多小球,再用小球分开栽种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野生于山沟、溪边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。河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鲜茎含石蒜碱(lycorine),伪石蒜碱(pseudoly-corine),dgtgafi 石蒜伦碱(lycorenin),高石蒜碱(homolycorine),多花水仙碱(tazettine),新雨石蒜碱(norpluviine),雪花莲胺碱(galan-hamine),表雪花莲胺碱( epigalanthamine),条纹碱(vittatine),雨石蒜碱(pluviie),石蒜胺碱(lycoramine),小星蒜碱(hippea-stnne),紫花石英钟蒜碱( squamigerine)和石英钟蒜-S-葡萄甘露聚糖(lgcoris-S-glucomannan)。
性味
辛;平;有小毒
功能主治
解毒;祛痰;利尿;催吐。主咽喉肿痛;疮痈肿毒;瘰疬;咳嗽痰端;水肿;小便不利;食物中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-3g;或绞汁饮。外用:适量,捣敷,绞汁涂或煎汤熏洗。
注意
体虚无实邪及孕妇禁服;皮肤破损者禁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群芳谱》:“鹿葱色颇类萱,但无香尔。因鹿喜食之,故名。然叶与花茎,皆各自一种,黄叶绿而尖长,鹿葱叶团而翠绿,萱叶与花同茂,鹿葱叶枯死而后花。萱一茎实心,而花五六朵节开;鹿葱一茎虚心,而五六朵花并于顶;萱六瓣布光,而鹿葱七、八瓣。本草注管,云即今之鹿葱,误。”2.《遵生八笺》:“鹿葱花,花俨蜨蝶,三大圆瓣而三小尖瓣,色葱藕色,中心白地,红黄点点。摇风弄影,丰韵可人。根枝丛发。”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茜草茎
- 小白棉
- 小箭草
- 蔷薇枝
- 七叶一把伞
- 千金藤
- 轮环藤
- 墙草根
- 小羊桃
- 千里光
- 茜草藤
- 鬣羚角
- 连翘根
- 驴断肠
- 千层楼
- 乔木紫珠
- 球花马蓝
- 蔷薇根
- 秋鼠曲草
- 千金坠
- 小粘药
- 小石松
- 小金樱
- 奇林翠雀
- 蔷薇花
- 雷公藤
- 骆驼黄
- 连钱草
- 枪刀药
- 枪花药
- 雷公连
- 小通草
- 蜻蜓兰
- 小石藓
- 骆驼蹄草
- 路边姜
- 骆驼蹄瓣
- 铃茵陈
- 小苦参
- 屈头鸡根
- 铃铃草
- 全光菊
- 小青杨
- 小红柳根
- 小红蒜根
- 小红藤
- 漆树木心
- 小紫含笑
- 小红蒜
- 小红参
- 驴耳风毛菊
- 小苏苏棵花
- 小雪人参
- 小酒瓶花
- 小酒饼花
- 千金子霜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小红花
- 小红人
- 小红袍
- 小金挖耳
- 卵叶寄生
- 琼越线蕨
- 轮伞五加
- 乔木五加
- 七星草乌
- 小花清风藤
- 强壮莲座蕨
- 魿鱼
- 鲈鲤
- 七角风
- 千针万线草
- 粉藜
- 紫藤子
- 小茅香
- 荠薴
- 清风藤
- 千打锤
- 小金梅草
- 小羊肚菜
- 秋葡萄茎
- 少花腰骨藤
- 双花鞘花
- 苏头
- 苏铁
- 帕梯
- 粟米
- 苏木
- 粟奴
- 粟芽
- 榈木
- 菘菜
- 石鲫
- 粟糖
- 参须
- 神曲
- 粟糠
- 蛇含
- 石韦
- 射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