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蒻
《*辞典》:蒲蒻
拼音注音
Pú Ruò
别名
蒲黄根(《产乳集验方》),蒲笋(《日用本草》),蒲儿根(《野菜谱》),蒲包草根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有部分嫩茎的根茎。春季采挖。
化学成分
狭叶香蒲的根茎含碳水化物60~65%。宽叶香蒲的根含碳水化物81%。
性味
甘,凉。
①《本经》:"味甘,平。"
②《别录》:"无毒。"
③《分类草药性》:"苦,凉。"
功能主治
清热凉血,利水消肿。治孕妇劳热,胎动下血,消渴,口疮,热痢,淋病,白带,水肿,瘰疬。
①《本经》:"主五脏心下邪气,口中烂臭,坚齿,明目,聪耳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去热燥,利小便。"
③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"生啖,止消渴。"
④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’止下利咳嗽,肺气喘息不眠。"
⑤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清热,养血,消痈,利咽喉,通二便。"
⑥《开宝本草》:"治淋沥,湿肿。"
⑦《四川中药志》:"消水肿,水积,并止牙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;或绞汁。
复方
①治母劳热,胎动下血,手足烦躁:蒲黄根,绞汁服一、二升。(《产乳集验方》)
②治热痢:蒲根(锉)二两,粟米(淘)二合。上二味,以水三盏,煎取一盏半,去滓,分温二服,空心,日午再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蒲根汤)
③治遗精、白带:蒲黄根、蒴藋各一两,薴麻根,米仁根各五钱,白英、三白草各四钱。水煎服,经期忌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④治湿热白带:蒲蒻炖鸡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⑤治瘰疬:蒲包草,连根采来,洗去泥,切寸段,砂锅煎汤代茶饮。不论男女皆愈。但妇人服此愈后,终不受孕,须服北京真益母丸四、五两,可解之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⑥治瘰疬,甲状脓肿大、尿道炎:蒲包草根五钱。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拘那花
- 尖叶铁扫帚
- 杏仁
- 庐山楼梯草
- 六蛾戏珠
- 小杉藻
- 微籽
- 百药煎
- 淡味当药
- 大一面锣
- 苦连翘
- 石苁蓉
- 顺地红
- 老鼠耳
- 茄蒂
- 杏仁防风
- 番荔枝叶
- 火赤链蛇
- 野芫荽
- 番石榴皮
- 向日葵茎髓
- 榔榆茎叶
- 鳞瓦韦
- 杜松实
- 倒生根
- 栾樨
- 露兜竻花
- 紫云英子
- 大金发藓
- 新疆藜芦
- 笔仔草
- 麻楝
- 蝤蛴
- 陈仓米
- 花叶矮沱沱
- 土马鬃
- 无毛南蛇藤
- 千针万线草
- 家独行菜
- 乌蛇胆
- 岩葱
- 匍匐滨藜
- 金棒锤
- 东北红豆杉
- 茄叶
- 四念癀
- 石仙桃
- 蜘蛛抱蛋
- 腊雪
- 水田七
- 地肤苗
- 回回蒜
- 知母
- 走马风
- 黄皮叶
- 绿南星
- 毛木耳
- 三十六荡
- 黄花仔
- 新疆延胡索
- 岩五加
- 白果树皮
- 臭黄荆根
- 衣鱼
- 火腿
- 罗望子叶黄檀
- 催吐白薇
- 黄唇鱼鳞
- 山辛夷
- 小米柴
- 山牵牛
- 紫花苣苔
- 苋实
- 唐松草
- 白花鬼针草
- 诃子
- 狗牙根
- 雨蛙
- 猫油
- 猕猴桃根
- 黄珠子草
- 鸭脚板草
- 马皮
- 千年不烂心
- 辟汗草
- 椴叶独活
- 粟米草
- 虎筋
- 大黑药
- 倒钩刺
- 棱叶韭
- 盘石龟
- 金刚藤
- 合掌草
- 地蚕
- 盒果藤
- 枫香脂
- 多头风轮菜
- 蒒实
- 鹅绒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