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实
《中华本草》:艾实
拼音注音
ài Shí
别名
艾子
英文名
Fruit of Argy Wormwood
出处
出自《药性论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艾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argyi Levl .et Vant.采收和储藏:9-10月,果实成熟后采收。
原形态
栎叶亚菊 半灌木,高60-150cm。老枝灰黑色,上部花序分枝、花梗均生白色状绢毛。叶互生;叶有短柄,柄基部无叶耳;中部叶长椭圆形、披针形、倒卵状长圆形,稀为宽线形,长5-8cm,宽2-4cm,边缘有粗齿或缺刻状浅裂或深裂,裂片3-4对,中上部叶不裂,线状披针形或线形,长达10cm,上部叶渐小,叶质坚硬,上面绿色,无毛,下面白色,密被绢毛。头状花序多数,在枝顶呈伞房花序,花枝及花梗粗壮;总苞钟形,总苞片4层,外层卵状披针形,中内层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外层稀生绢毛,边缘膜质;雌花11个,边生,花冠细管状,4齿裂,一齿较大;两性花管状,长3mm,全部花冠黄色,外面有腺点。瘦果长1.5mm。花、果期8-10月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温
功能主治
温肾壮阳。主肾虚腰酸;阳虚内寒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1.5-4.5g。或为丸。
各家论述
1.《药性论》:主明目。2.《日华子本草》:壮阳,助水藏、(利水)腰、膝及暖子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艾实
拼音注音
ài Shí
别名
艾子(《食疗本草》)。
出处
《药性论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艾的果实。9~10月,果实成熟后采收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艾叶"条。
性味
①《日华子本草):"暖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苦辛,热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药性论》:"主明目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壮阳,助水藏、(利)腰、膝及暖子宫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为丸,0.5~1.5钱。
复方
治一切冷气:艾实与干姜为末,蜜丸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。(《孟诜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雁脂
- 茅栗叶
- 猕猴骨
- 猬心肝
- 豆瓣香
- 珍珠
- 血桐
- 白扁豆皮
- 衣鱼
- 剪夏萝
- 对叶豆
- 茶花
- 柔软石韦
- 地膏药
- 淫羊藿根
- 鸟不企叶
- 石油菜
- 栎叶槲蕨
- 毒蛆草
- 喜树果
- 密花山矾
- 地枇杷
- 竹节树
- 心叶党参
- 鱼香根
- 黑汉条
- 甜瓜茎
- 山羊耳
- 车螯
- 黄藁本
- 路边草
- 红花月见草
- 半截叶
- 樗白皮
- 波罗蜜树液
- 红萆薢
- 紫背天葵草根
- 白首乌
- 勒马回
- 豌豆七
- 蛤蜊肉
- 肋柱花
- 光刺长突球
- 叶下红
- 掉毛草
- 对虾
- 美商陆叶
- 石枣
- 鹦鹉
- 响铃草
- 藏三七
- 景天花
- 竹叶心
- 蛇含石
- 白芥
- 地黄花
- 润鳞鳞毛蕨
- 红花酢浆草
- 云芝
- 龙珠
- 水马桑枝叶
- 带刺马鞭
- 酢浆草
- 辐射石豆兰
- 甜石榴
- 乌毛蕨贯众
- 竹叶兰
- 蝙蝠葛
- 姜黄草
- 桑柴灰
- 太白小紫菀
- 漆叶
- 樟脑
- 猪骨
- 臭常山
- 厚叶子树
- 紫藤根
- 葵花大蓟
- 蜂胶
- 绣球防风果
- 海鳗胆
- 矮脚龙胆
- 藤槐
- 诃子
- 蛾眉石凤丹
- 盾叶莓
- 青娘子
- 柳叶卫矛
- 凤尾铁角蕨
- 饱饭花枝叶
- 玉蜀黍苞片
- 合萌叶
- 星蕨
- 滇南冠唇花
- 回回蒜果
- 棕榈皮
- 红线麻
- 千斤拔
- 毡盖木耳
- 马蹄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