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实
《中华本草》:艾实
拼音注音
ài Shí
别名
艾子
英文名
Fruit of Argy Wormwood
出处
出自《药性论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艾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argyi Levl .et Vant.采收和储藏:9-10月,果实成熟后采收。
原形态
栎叶亚菊 半灌木,高60-150cm。老枝灰黑色,上部花序分枝、花梗均生白色状绢毛。叶互生;叶有短柄,柄基部无叶耳;中部叶长椭圆形、披针形、倒卵状长圆形,稀为宽线形,长5-8cm,宽2-4cm,边缘有粗齿或缺刻状浅裂或深裂,裂片3-4对,中上部叶不裂,线状披针形或线形,长达10cm,上部叶渐小,叶质坚硬,上面绿色,无毛,下面白色,密被绢毛。头状花序多数,在枝顶呈伞房花序,花枝及花梗粗壮;总苞钟形,总苞片4层,外层卵状披针形,中内层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外层稀生绢毛,边缘膜质;雌花11个,边生,花冠细管状,4齿裂,一齿较大;两性花管状,长3mm,全部花冠黄色,外面有腺点。瘦果长1.5mm。花、果期8-10月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温
功能主治
温肾壮阳。主肾虚腰酸;阳虚内寒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1.5-4.5g。或为丸。
各家论述
1.《药性论》:主明目。2.《日华子本草》:壮阳,助水藏、(利水)腰、膝及暖子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艾实
拼音注音
ài Shí
别名
艾子(《食疗本草》)。
出处
《药性论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艾的果实。9~10月,果实成熟后采收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艾叶"条。
性味
①《日华子本草):"暖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苦辛,热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药性论》:"主明目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壮阳,助水藏、(利)腰、膝及暖子宫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为丸,0.5~1.5钱。
复方
治一切冷气:艾实与干姜为末,蜜丸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。(《孟诜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矮陀陀
- 入地蜈蚣
- 矮脚南
- 阿里红
- 紫金沙
- 艾纳香
- 鹌鹑
- 东北红豆杉
- 阿利藤
- 竹叶榕
- 矮人陀
- 山胡椒根
- 雉
- 天浆壳
- 白杨枝
- 朴消
- 庵摩勒
- 鹦鹉
- 云母石
- 四照花
- 庵闾
- 紫楠
- 安息香
- 小麦
- 深红龙胆
- 矮杨梅
- 花叶矮沱沱
- 黄皮根
- 阿魏侧耳
- 凹头苋
- 竹节树
- 卤地菊
- 丝瓜络
- 紫贝
- 艾虎脑
- 太白三七
- 藕蔤
- 榆花
- 兔毛蒿
- 阿氏蒿
- 凹朴皮
- 落花生枝叶
- 矮地茶
- 黄唇鱼鳞
- 柿霜
- 暗紫贝母
- 沙果
- 莲房
- 玉帘
- 落地生根
- 水龙骨
- 地刷子
- 天牛
- 阳遂足
- 山桃树皮
- 三股筋
- 豺皮
- 二歧根莲花根
- 铁脚草
- 地蚕
- 灯笼泡
- 菅
- 白蔻
- 小通草
- 斯里兰卡肉桂
- 红穿破石
- 假辣蓼
- 野芝麻根
- 细叶香桂
- 咸秋石
- 天荞麦根
- 深山不出头
- 人指甲
- 色赤杨
- 毛荚决明
- 盾果草
- 滇杠柳
- 黄颔蛇
- 大黄
- 辉葱
- 黄背草根
- 小花五味子藤
- 索骨丹
- 苦壶卢花
- 蘽根
- 小血藤叶
- 锦地罗
- 锥连栎
- 凉山虫草
- 百灵草
- 生瓜
- 直杆蓝桉叶
- 滇南马钱
- 石枣子
- 小叶罗汉松
- 乌鱼刺
- 小马齿苋
- 栎叶槲蕨
- 硬皮马勃
- 老虎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