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实
《中华本草》:艾实
拼音注音
ài Shí
别名
艾子
英文名
Fruit of Argy Wormwood
出处
出自《药性论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艾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argyi Levl .et Vant.采收和储藏:9-10月,果实成熟后采收。
原形态
栎叶亚菊 半灌木,高60-150cm。老枝灰黑色,上部花序分枝、花梗均生白色状绢毛。叶互生;叶有短柄,柄基部无叶耳;中部叶长椭圆形、披针形、倒卵状长圆形,稀为宽线形,长5-8cm,宽2-4cm,边缘有粗齿或缺刻状浅裂或深裂,裂片3-4对,中上部叶不裂,线状披针形或线形,长达10cm,上部叶渐小,叶质坚硬,上面绿色,无毛,下面白色,密被绢毛。头状花序多数,在枝顶呈伞房花序,花枝及花梗粗壮;总苞钟形,总苞片4层,外层卵状披针形,中内层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外层稀生绢毛,边缘膜质;雌花11个,边生,花冠细管状,4齿裂,一齿较大;两性花管状,长3mm,全部花冠黄色,外面有腺点。瘦果长1.5mm。花、果期8-10月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温
功能主治
温肾壮阳。主肾虚腰酸;阳虚内寒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1.5-4.5g。或为丸。
各家论述
1.《药性论》:主明目。2.《日华子本草》:壮阳,助水藏、(利水)腰、膝及暖子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艾实
拼音注音
ài Shí
别名
艾子(《食疗本草》)。
出处
《药性论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艾的果实。9~10月,果实成熟后采收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艾叶"条。
性味
①《日华子本草):"暖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苦辛,热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药性论》:"主明目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壮阳,助水藏、(利)腰、膝及暖子宫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为丸,0.5~1.5钱。
复方
治一切冷气:艾实与干姜为末,蜜丸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。(《孟诜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蚤休
- 醉魂藤
- 钻石风
- 矮杨梅果
- 矮茎冷水花
- 紫靛
- 蜘蛛果
- 醉鱼草花
- 雉肝
- 钻天杨
- 肿足蕨
- 藏青杠
- 蜘蛛蜕壳
- 紫青藤
- 针筒线
- 雉子筵根
- 苎麻叶
- 锥连栎
- 重唇鱼
- 钟乳石
- 昂天莲
- 阿育魏实
- 紫阳花
- 鬼灯笼根
- 蔗鸡
- 醉马草
- 震天雷
- 阿月浑子
- 不凋木
- 美商陆子
- 矮醋栗
- 蜘蛛七
- 螲蟷
- 针砂
- 锥螺壳
- 安徽刺黄柏
- 艾叶
- 针刺铁仔
- 苎麻
- 狭果茶藨
- 装饰卷柏
- 桉树果
- 矮脚苦蒿
- 保山附片
- 龙脷叶
- 八楞木
- 八宝镇心丹
- 伯乐树
- 紫香薷
- 重楼
- 纵条肌海葵
- 苎麻花
- 庵 (艹闾)
- 詹糖香
- 艾虎脑
- 八楞麻
- 叶象花
- 埃蕾
- 转心莲
- 阿氏蒿
- 矮陀陀
- 艾麻草
- 山核桃皮
- 八月瓜
- 凹朴皮
- 阿魏
- 蟅虫
- 八仙过海
- 一口红
- 安龙香科科
- 紫革耳
- 矮人陀
- 八月札
- 八股绳
- 海星
- 酢浆草
- 篦梳剑
- 小寸金黄
- 茱卷皮
- 伴蛇莲
- 八宝茶
- 錾菜
- 自消容
- 凹头苋
- 八角乌
- 毛黄连
- 艾虎
- 阿里红
- 鲨鱼胆
- 八仙草
- 八哥
- 阿魏侧耳
- 八节毛
- 火殃簕
- 自然铜
- 长毛柃叶
- 安徽小檗
- 鹌鹑
- 自来血
- 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