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血李
《中华本草》:鸡血李
拼音注音
Jī Xuè Lǐ
别名
杏李、红李、秋根李、玉皇李
英文名
root or leaf of Apricot plum
出处
出自《分类草药性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杏李的根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unus simonii Carr[Persica simonii Decaisne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根,夏季采叶,晒干。
原形态
杏李 乔木高5-8m。树冠金字塔形,直立分枝;老枝紫红色;树皮常有裂痕;小枝浅红色,粗壮,节间短,无毛。叶互生;叶片长1-1.3cm,通常在先端两侧各有1-2个腺体;托叶膜质,线形,边缘有腺,早落;叶片长圆倒卵形或长圆披针形,长7-10cm,宽3-5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边缘有细密圆钝锯齿,两面无毛;侧脉直出呈弧形,基部与主脉呈锐角。花两性;花1-3朵簇生,花梗无毛;花直径1.5-2cm;萼筒钟状,萼片5,长圆形,边缘有腺细齿;花瓣白色,先端圆钝,基部有爪,着生在萼筒边缘;雄蕊多数,花丝长短不等,排成2轮;雌蕊1,心皮无毛。核果扁球形,直径3-6cm,红色,果肉淡黄色,有浓香味,粘核;核小,扁球形,有纵沟。花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为人工栽培的果树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。
形状
叶大多皱缩卷曲,有的破碎,完整叶片呈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7-10cm,宽2-3cm,先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边缘有钝齿。上面灰绿色,主脉、侧脉明显下陷,下面暗绿色,中脉、侧脉不明显突起,侧脉弧形,与主脉呈锐角,叶柄短而粗,有2-4腺体,托叶膜质,线形,质脆。
性味
苦;寒;无毒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除烦,利水通淋,止血。主消渴,心烦,白浊,水肿,吐血,崩漏,跌打损伤,瘀血作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散血,消气。治跌打,血气痛,男子吐血。2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治消渴,心烦,吐血,赤白带下,小儿暴热。3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脚气,奔豚气,热毒,烦躁。4.《重庆草药》:调经,治血崩。5.《贵州草药》:和皿通经,利水通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鸡血李
拼音注音
Jī Xuè Lǐ
出处
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杏李的根或叶。夏、秋采集。
原形态
杏李。又名:红李、秋根子。
落叶乔木。树形尖塔状,枝直上,幼时光滑。单叶互生;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7~10厘米,先端渐尖,边缘有钝齿,平滑无毛,上面淡绿色,下面具网脉;叶柄短,上有2~4个腺体。花单生或3朵簇生,有短花梗,花白色,径2~2.5厘米;萼片5;花瓣5;雄蕊无数;雌蕊1,花柱长。核果近圆形,略扁,直径3~5厘米,紫红色,缝痕颇深,果梗较短,果肉红褐色,亦有带黄色者,核小而粗糙,半倒形与果肉紧贴。花期4月。果期8月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路旁、房屋周围及低山地区。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性味
苦,寒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寒,味甘微苦,无毒。"
②《重庆草药》:"味苦,性子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行气活血。治跌打损伤,痪血作痛,吐血,白浊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散血,消气。治跌打,血气痛,男子吐血。"
②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治消渴,心烦,吐血,赤白带下,小儿暴热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脚气,奔豚气,热毒,烦躁。"
④《重庆草药》:"调经,治血崩。"
⑤《贵州草药》:"和血通经,利水通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经闭:鸡血李根五钱,小血藤、吴萸各三钱,木通、大血藤、桐子根、面根藤各二钱,生美一钱。煨水服。
②治吐血:鸡血李根二两,煨水服。
③治白浊:鸡血李根二两,木贼一两。煨水服。
④治水肿:鸡血李叶二两,车前草一两。煨水服。
⑤治刀伤:鸡血李叶适量,捣绒敷伤口。(选方出《贵州草药》)
备注
本植物的种子,在四川称"大李仁",作李仁使用。详"李核仁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鬼箭锦鸡儿
- 鲸蜡
- 鸡嗉子叶
- 过江藤
- 锅焦
- 鸡爪簕
- 鸡翔草
- 高山黄华
- 鬼臼叶
- 肥皂核
- 阿月浑子
- 风化硝
- 鸭
- 鲫鱼骨
- 鸡嗉子果
- 牛脾
- 鸡肝
- 鸡腿蘑
- 鸽粪
- 翻天红
- 昂天莲
- 龟版胶
- 芙蓉花
- 阿育魏实
- 防已
- 防风花
- 鸡爪竻
- 高山黄华根
- 鸡蛋花
- 粉团花
- 高山大黄
- 鸡雪莲
- 龟肉
- 腐婢
- 蜂乳
- 蜂蜡
- 风藤
- 鸡嗉子
- 鸡爪七
- 革叶蓼
- 鸡肫草
- 蜂毒
- 蝮蛇骨
- 白沙糖
- 白沙虫药
- 飞蛾七
- 鲛鱼胆
- 赶山鞭
- 鬼箭羽
- 鳡鱼
- 肥猪草
- 风藤草
- 风车藤
- 飞来鹤
- 过江龙子
- 粉藜
- 龟版
- 风花菜
- 白沙蒿
- 野薴麻
- 高原蚤缀
- 高山金挖耳
- 高粱火焰苞
- 风叶藤
- 鸡公柴果
- 鸡冠子
- 粉苞苣
- 安徽刺黄柏
- 翻白草
- 艾叶
- 蝮蛇
- 扁豆根
- 鸡嗉子根
- 鸡桑根
- 白透骨消
- 福建胡颓子叶
- 牛轭草
- 蜂房
- 艾麻草
- 鬼笔
- 附地菜
- 谷芽
- 枫柳皮
- 高山露珠草
- 鸡骨柴叶
- 埃蕾
- 庵摩勒
- 艾虎脑
- 风箱树花
- 鲛鱼
- 高粱乌米
- 鸡谷草
- 粉萆
- 安胎药
- 麂子草
- 庵 (艹闾)
- 覆盆子
- 饭团藤
- 鸡根
- 锅铲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