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雹儿
《中华本草》:马雹儿
拼音注音
Mǎ Báo ér
别名
老鼠担冬瓜、野苦瓜、扣子草、玉钮子
英文名
Indian Zehneria Herb, Herb of Indian Zehneria
出处
出自《救荒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马BAO儿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elothria indica Lour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挖块根,去泥及细根,洗净,切厚片;茎叶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马BAO儿,攀缘或平卧草本。块根薯状。茎枝纤细,有棱沟,无毛。卷须不分枝。叶柄细,长2.5-3.5cm,叶片膜质,多形,三角状卵形、卵状心形或戟形,兴发裂或3-5浅裂,长3-5cm,宽2-4cm,上面深绿色,脉上极短的柔毛,背面淡绿色,无毛,先端渭尖或稀短渐尖,基部弯缺半圆形,边缘微波状或有疏齿,脉掌状。雌雄同株;雄花单生或稀2-3朵生于短的总状花序上,花序梗纤细,极短,花梗丝状,花萼宽钟形,萼齿5,花冠5裂,淡黄色,有极短的柔毛,雄蕊3,2枚2室,1枚1室,有时全部2室;雌花在与雄花同一叶腋内单生或双生,子房狭卵形,有疣状凸起,花柱短,柱头3裂,退化雄蕊腺体状。果实长圆形或狭卵形,两端钝,外面无毛,长1-1.5cm,宽0.5-0.8cm,成熟后橘红色或红色。种子灰白色,卵形,基部稍变狭,边缘不明显。花期4-7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生于林中阴湿处及路旁、田边及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形状
性状鉴别,块根呈薯状,表面圭黄色至棕黄色。切面粉白色至黄白色,粉性;质坚脆,易折断。茎纤细扭曲,暗绿色或灰白色,有细纵棱。郑须细丝状。单叶互生,皱缩,卷曲,多破碎,完整叶呈三角状卵形或心形,上表面绿色,密布灰折色小凸点,下表面灰绿色,叶脉明显。气微,味微涩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凉
归经
肺;肝;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散结;化痰利尿。主痈疮疖肿;痰核瘰疬;咽喉肿痛;痄腮;石淋;小便不利;皮肤湿疹;目赤黄疸;痔瘘;脱肛;外伤出血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,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鱼口便毒,为洗药。2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消肿拔毒,除痰散结,清肝利水。治痈疮疖肿,皮肤湿疹,咽喉肿痛,腮腺炎,尿路感染、结石,急性结膜炎,小儿疳积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藤
- 爬地卷柏
- 马铃薯
- 尿泡草
- 柠条子
- 马甲子叶
- 麻柳叶
- 麻根
- 柠条根
- 马甲子根
- 南蛇藤果
- 牛乳
- 马牙贯众
- 麻疯树
- 苤蓝
- 马皮
- 马缨花
- 马蹄根
- 赛金刚
- 马齿
- 麋角
- 麻风树
- 南瓜
- 马鹿花
- 铺地草
- 马鞍藤根
- 酥
- 麻楝
- 女儿茶
- 柠檬
- 牛喉咙
- 马瓞儿
- 铺地罗伞
- 酸枣树皮
- 麦瓶草种子
- 南川升麻
- 南赤瓟
- 泡桐花
- 马肉
- 马蹄草
- 麻油
- 麻蕡
- 柠檬根
- 楠材
- 蒲桃种子
- 马钱子
- 马鬃蛇
- 马鬐膏
- 麻腊干
- 南蛇藤
- 女娄菜
- 女贞皮
- 拟缺香茶菜
- 破天菜
- 楠木皮
- 马鞍叶
- 南板蓝叶
- 奶汁树
- 扭鞘香茅
- 苹果
- 牛奶柴
- 马绊草
- 马蔺根
- 马陆
- 鳗鲡鱼骨
- 麻鱼胆
- 宁波溲疏
- 扭肚藤
- 蒲葵叶
- 麻皮
- 南瓜藤
- 南酸枣
- 女贞根
- 漂摇豆
- 奶浆柴胡
- 破头风
- 牛嗓管
- 葡萄藤叶
- 南蛇竻根
- 破布叶
- 马蹄细辛
- 马蹬草
- 霹水草
- 南方荚蒾
- 南板蓝根
- 女萎
- 破叶莲
- 牛嗓管树
- 酸枣根
- 麻口皮子药
- 鼠牙半支
- 片姜黄
- 破布木
- 柠鸡儿果
- 菩提树皮
- 蒲儿根
- 蓬莱葛
- 麻叶绣球果
- 南瓜瓤
- 南粤马兜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