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香油
《中华本草》:丁香油
拼音注音
Dīnɡ Xiānɡ Yóu
英文名
Clove Oil
出处
出自《药性考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zygium aromaticum(L.) Merr. Et Perry
原形态
丁香,常绿乔木,高达10米。叶对生;叶柄明显;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,长5-10cm,宽2.5-5cm,先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,全缘。花芳香,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,花径约6mm;花萼肥厚,绿色后转紫色,长管状,先端4裂,裂片三角形;花冠白色,稍带淡紫,短管伏,4裂;雄蕊多数,花药纵裂;子房下位,与萼管合生,花柱粗厚,柱头不明显。浆果红棕色,长方椭圆形,长1-1.5cm,直径5-8mm,先端宿存萼片。种子长方形。
形状
为淡黄或无色的澄明油状液,有丁香的特殊芳香气。露置空气中或贮存日久,则渐浓厚而色变棕黄。不溶于水,易溶于醇、醚或冰醋酸中。比重为1.038-1.060。
药理作用
见丁香条。
性味
味辛;甘;性热
归经
归脾;胃;肾经
功能主治
暖胃;降逆;湿肾。主胃寒痛胀;呃逆;吐泻;痹痛;疝痛;口臭;牙痛
用法用量
内服:以少许滴入汤剂中或和酒饮。外用:涂擦。
复方
1.治胃寒呃逆呕吐甚者:丁香油,擦透中院。2.治受寒胃痛:丁香油好酒和服。3.暖丹田,除水泻:丁香油涂暖脐膏贴。4.散膨痞:丁香油涂脐。5.治痹痛:丁香油擦痛处。3.治口臭:丁香油揩牙。5.解蟹毒:丁香油一滴,同姜汤服。(1.方以下出《纲目拾遗》)8.治虫蛀牙痛(非炎症性牙痛):丁香油少许,蘸以小棉球,嵌入蛀孔内。(江苏)
各家论述
1.《祝穆试效方》:丁香油,治瘰疬,化核膏用之,取其香烈直透经络,辛以散结滞耳。2.《纲目拾遗》:丁香油,透关窍,祛寒,力速于丁香。3.《药性考》:壮阳暖肾。治疝痛阴寒。4.王殿翔《生药学》:用于肠胃多气、绞痛,消化不良,恶心与呕吐;风湿痛,神经痛,牙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丁香油
拼音注音
Dīnɡ Xiānɡ Yóu
出处
《药性考》
来源
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(丁香)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(古代则多为母丁香所榨出之油)。
形状
为淡黄或无色得澄明油状物,有丁香的特殊芳香气。露置空气中或贮存日久,则渐渐浓厚而色变综黄。不溶于水,易溶于醇、醚或冰醋酸中。比重为1.038~1.060。
性味
《纲目拾遗》:"味甘辛,性大热。"
功能主治
暖胃,温肾。治胃寒痛胀、呃逆、吐泻、痹痛,疝痛,口臭,牙痛。
①《药性考》:"壮阳暖肾。治疝痛阴寒。"
②王殿翔《生药学》:"用于肠胃多气、绞痛,消化不良,恶心与呕吐;风湿痛,神经痛,牙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以少许滴入汤剂中或和酒坎。外用:涂擦患处。
复方
①治胃寒呃逆呕吐甚者:丁香油,擦透中脘。
②治受寒胃痛:丁香油好酒和服。
③暖丹田,除水泻:丁香油涂暖脐膏贴。
④散臌痞:丁香油涂脐。
⑤治痹痛:丁香油擦痛处。
⑥治口臭:丁香油揩牙。
⑦解蟹毒:丁香油一滴,同姜汤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纲目拾遗》)
⑧治虫蛀牙痛(非炎症性牙痛):丁香油少许,蘸以小棉球,嵌入蛀孔内。(江苏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溪黄草
- 大皮消
- 变叶胡椒
- 马鞭石斛
- 乌骨藤
- 石上莲
- 粟米
- 八仙草
- 山橘叶
- 蝶兰
- 蜀葵
- 猕猴桃
- 猪耳掌
- 圆叶锦葵根
- 望江青
- 麻滓
- 岩菖蒲
- 白蔻
- 獾骨
- 路旁菊
- 九节风
- 下田菊
- 白藨
- 膜缘木香
- 小箭草
- 臭梧桐子
- 芦竹笋
- 大蛇药
- 黄蜀葵茎
- 红鸡踢香
- 食茱萸
- 红花山牵牛
- 酸枣肉
- 吊兰
- 耐冬果
- 菊架豆
- 无患树皮
- 吴茱萸
- 杯苋根
- 黄羊肉
- 龙骨
- 苡芭菊
- 石楠
- 珠果黄紫堇
- 肉根还阳参
- 南天竹梗
- 鳢鱼血
- 虱草花
- 蜈蚣萍
- 千日红
- 鹧鸪脚
- 山杨柳
- 裸茎千里光
- 小黄断肠草
- 钻地风
- 人中黄
- 刀豆壳
- 油柑叶
- 狗牙根
- 粗皮松萝
- 榧花
- 野核桃油
- 麋茸
- 串铃
- 峨眉耳蕨
- 白鹇
- 鹰骨
- 鲛鱼皮
- 蛇地钱
- 岩景天
- 白藤
- 珠兰根
- 黄杞
- 破碗掌脚树
- 白鹤藤根
- 痰药
- 白螺蛳壳
- 西南菝葜
- 大山玄参
- 杜茎山
- 疏叶香根芹
- 水翁花
- 樟树皮
- 蓖麻蚕
- 墨旱莲
- 川谷根
- 朝鲜梾木枝
- 羊蹄暗消
- 莲花
- 轮环藤
- 桑黄
- 水虾草根
- 杉材
- 小冬青
- 马尿泡
- 美花风毛菊
- 芍药花
- 香加皮
- 头顶一朵花
- 杉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