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叶野牡丹
《中华本草》:细叶野牡丹
拼音注音
Xì Yè Yě Mǔ Dān
别名
铺地稔、山公榴、水社野牡丹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野牡丹科植物细叶野牡丹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elastoma intermedium Dunn[M.kudoi Sasaki;M.suffruticosum Merr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切碎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矮小灌木,高30-60cm。直立或匍匐上升,分枝披散,被紧贴的糙伏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3-6mm,被糙伏毛;叶片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2-4cm,宽0.8-2cm,先端宽急尖或钝,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,叶上面密被糙伏毛,毛隐于表皮下,仅尖端露出,有时夹有微柔毛,叶下面沿脉上被糙伏毛;基出脉5条,有时3条。伞房花序顶生,有花1-5朵,基部有叶状总苞片2;花梗密被糙伏毛;苞片2,披针形,长5-10mm,被糙伏毛;花萼外面被糙伏毛,裂片披针形,具缘毛,裂片间具1小裂片,棒状,较裂片短;花瓣玫瑰红色至紫色,菱状倒卵形,上部略偏斜,长2-2.5cm,宽约1.5cm,先端微凹,具1束刺毛,被疏缘毛;雄蕊5长5短,长者药隔基部伸长,弯曲,末端具2小瘤,花丝较伸长的药隔略短,短者药隔不伸延,花药基部具2小瘤;子房半下位,先端被刚毛,果坛状球形,平截,肉质,不开裂,长约8mm,径约10mm;宿存要密被糙伏毛。花期7-9月,果期10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坡、田边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及福建、台湾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。主痢疾;口疮;疖肿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汤洗;或研末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细沙虫草
- 蟾蜍肝
- 豆瓣还阳
- 百药煎
- 大风子油
- 独叶山兰
- 柏枝节
- 白叶藤
- 蚌肉
- 鳖头
- 蚕豆茎
- 蟾蜍
- 斑茅
- 豹子眼睛花
- 杯苋根
- 菠萝根叶
- 刺山茶根皮
- 糙壳菱蟹
- 草乌
- 草藤乌
- 长瓣马铃苣苔
- 大地棕根
- 臭梧桐子
- 春花胡枝子
- 灯台菜
- 大过路黄
- 大飞扬
- 大飞扬草
- 丁癸草
- 倒根蓼
- 大蕉皮
- 大金刀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倒爪草
- 大叶南苏
- 大细辛
- 大叶贯众
- 大鱼鳅串
- 粉菝葜
- 灯台树
- 滇南冠唇花
- 跌打老
- 豆腐渣果根
- 断肠草
- 地枫皮
- 地瓜藤
- 地涩涩
- 豆豉草
- 短冠草
- 独蕨箕
- 鹅管石
- 盾翅藤
- 多花八角莲
- 多鳞鳞毛蕨
- 阿胶
- 峨三七
- 二叶舞鹤草
- 光石韦
- 扶芳藤
- 防己
- 梵天花
- 飞机草
- 扶桑花
- 高山芹根
- 杠木
- 隔山消
- 葛仙米
- 狗泡草
- 狗屎花根
- 狗血
- 挂兰
- 栝楼皮
- 关东丁香
- 广布柳叶菜
- 广东金钱草
- 冠果草
- 过路惊
- 黑头草
- 海鹞鱼胆
- 海白石
- 海门冬
- 还筒子
- 黑藁本
- 海鹞鱼尾刺
- 海藻石
- 鹤顶兰
- 黑果
- 荷梗
- 黑山蔗
- 黑石珠
- 合子草
- 核桃楸果仁
- 黑阳参
- 洪连
- 核桃楸皮
- 核桃仁
- 红川乌
- 红帽顶
- 红田乌草
- 华东膜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