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沙虫草
《中华本草》:细沙虫草
拼音注音
Xì Shā Chónɡ Cǎo
别名
白花石蚕、野霍香、泡草、香柯柯
英文名
Root of Perny Germander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二齿香科科的根可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eucrium bidentatum Hems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直立草本。茎高60-90cm,近无毛。叶具短柄;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4-11cm,宽1.5-4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中部以上边缘具3-4对粗锯齿,两面无毛。假穗状花序腋生及顶生;苞片微小,卵状披针形;花锷钟状;喉部内且毛环,二唇形,上唇3齿,中齿极发达,扁圆形,侧齿微小,近圆形,下唇2齿,极靠合,弯缺常不达下唇1-3;花冠白色,筒稍伸出,檐部单唇形,唇片与花冠筒成直角,中裂片特发达,近圆形,最后一对裂片半圆形;雄蕊超出花冠筒1倍;花盘盘状,全缘。小坚果卵圆形,具网状雕纹,合生面为果长1-2。花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及云南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二萜类化合物:二齿香科素(bidentatin),6-酮基林石蚕定(6-ketoteuscordin),林石蚕酮(teuscordinon),石蚕甙(teucrin)H2,黄花石蚕素(teuflin)及郝酮甾醇(clerosterol),三十三烷(tritriacontane)[1]。
性味
味辛;微甘;性平
归经
归脾;胃经
功能主治
祛风;利湿;解毒。主感冒;头痛;鼻塞;痢疾;湿疹;白斑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细沙虫草
拼音注音
Xì Shā Chónɡ Cǎo
别名
庐山香料
来源
唇形科白花石蚕Teucrium pernyi Franch.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。
性味
微甘,温。
功能主治
健脾利湿,解毒。主治痢疾。
用法用量
细沙虫草、截叶铁扫帚根各5钱,水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细沙虫草
拼音注音
Xì Shā Chónɡ Cǎo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唇形科植物白花石蚕的根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30~100厘米。茎方形,被有倒生的密柔毛.叶对生;披针形,长2.5~8.5厘米,宽1~3.2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边缘中部以上有粗锯齿,两面有短细毛,下面有腺点;有短柄。花轮有花2~6朵,集成间断的总状花序,顶生或腋生;苞片卵圆状披针形,有柔毛;萼钟状,唇形,上唇有3齿,中齿最大,卵形,两侧的齿呈三角形,下唇2齿,披针形,外被短柔毛;花冠白色,上唇退化,下唇裂片5;雄蕊4,2强,伸出;花柱顶端2裂。小坚果4枚,倒卵形,黑色,上面有白色斑点。花期8~9月。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阴湿地带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微甘,温。
功能主治
健脾利湿,解毒。
复方
①治痢疾:细沙虫草、截叶铁扫帚根各五钱。煨水服。
②治白斑:细沙虫草、虎掌草根、野棉花根、山苏麻、响铃草各三钱,煨水服;并煨水外洗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蟾蜍肝
- 豆瓣还阳
- 百药煎
- 大风子油
- 独叶山兰
- 柏枝节
- 白叶藤
- 蚌肉
- 鳖头
- 蚕豆茎
- 蟾蜍
- 斑茅
- 豹子眼睛花
- 杯苋根
- 菠萝根叶
- 刺山茶根皮
- 糙壳菱蟹
- 草乌
- 草藤乌
- 长瓣马铃苣苔
- 大地棕根
- 臭梧桐子
- 春花胡枝子
- 灯台菜
- 大过路黄
- 大飞扬
- 大飞扬草
- 丁癸草
- 倒根蓼
- 大蕉皮
- 大金刀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倒爪草
- 大叶南苏
- 大细辛
- 大叶贯众
- 大鱼鳅串
- 粉菝葜
- 灯台树
- 滇南冠唇花
- 跌打老
- 豆腐渣果根
- 断肠草
- 地枫皮
- 地瓜藤
- 地涩涩
- 豆豉草
- 短冠草
- 独蕨箕
- 鹅管石
- 盾翅藤
- 多花八角莲
- 多鳞鳞毛蕨
- 阿胶
- 峨三七
- 二叶舞鹤草
- 光石韦
- 扶芳藤
- 防己
- 梵天花
- 飞机草
- 扶桑花
- 高山芹根
- 杠木
- 隔山消
- 葛仙米
- 狗泡草
- 狗屎花根
- 狗血
- 挂兰
- 栝楼皮
- 关东丁香
- 广布柳叶菜
- 广东金钱草
- 冠果草
- 过路惊
- 黑头草
- 海鹞鱼胆
- 海白石
- 海门冬
- 还筒子
- 黑藁本
- 海鹞鱼尾刺
- 海藻石
- 鹤顶兰
- 黑果
- 荷梗
- 黑山蔗
- 黑石珠
- 合子草
- 核桃楸果仁
- 黑阳参
- 洪连
- 核桃楸皮
- 核桃仁
- 红川乌
- 红帽顶
- 红田乌草
- 华东膜蕨
- 红毛走马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