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柏叶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地柏叶
拼音注音
Dì Bǎi Yè
别名
地柏枝、金花草、凤凰尾、避风草、奶子草、石灰草
来源
蕨类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植物华中铁角蕨Asplenium sarelii Hook.,以全草入药。四季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苦、微甘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止咳利咽,利湿消肿,止血止痛。用于流行性感冒,感冒,咳嗽,扁桃体炎,腮腺炎,目赤肿痛,肠炎,痢疾,乳汁不下;外用治疮肿疔毒,跌打损伤,湿疹,烧烫伤,刀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1~2两,鲜草3~5两。外用适量,全草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地柏叶
拼音注音
Dì Bǎi Yè
别名
地柏枝、野柏树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丹雪凤尾、伤寒草、止血草、石蜈蚣、小叶凤尾草、小雉鸡尾、墙亨儿、墙锦、岩春草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为铁角蕨科植物虎尾铁角蕨的全草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7~25厘米。根状茎短,斜上;叶丛生,叶柄长2.5~7厘米,下部褐紫色,有光泽;叶片倒披针形,长15厘米,宽3~4厘米,最宽处在中部以上,先端渐尖,基部长渐狭,2回羽状分裂;羽片多数,下部羽片远生,长卵形至披针形,长1~2.5厘米,宽6~12毫米,先端急尖或钝头,有短柄,羽状深裂,下部羽片渐次缩小成耳状;裂片倒卵形,边缘有细锯齿;叶草质,叶脉分离。孢子囊群线状矩圆形。每1小羽片上1枚,囊群盖同形。
生境分布
生于溪边及石坡阴湿处酸性土上。分布东北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四川、湖南等地。
性味
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淡。凉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利湿,镇惊,解毒。治肺热咳嗽,吐血,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,小儿急惊风,指头炎。
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去肺风。"
②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治咳嗽,吐血,去肺热。"
③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清热解毒,平肝镇惊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4~1两;或捣汁。外用:捣汁滴眼;或捣敷。
复方
①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:岩春草、风尾草、摩来卷柏、鸡眼草各一两五钱。水煎服。
②治小儿惊风:岩春草五钱;或加半边莲、高粱泡根各五钱。水煎服。
③治指头炎:鲜岩春草加食盐捣敷。(选方出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木芙蓉
- 红豆七
- 小接筋草
- 细草
- 大理菊
- 咳喘木
- 六蛾戏珠
- 日中花
- 毛叶木通
- 大黄茎
- 顺地红
- 老鼠耳
- 油桐
- 金丝木通
- 止咳草
- 老牛揣
- 树五加
- 鸡脑
- 光慈姑
- 乌棒子
- 柳叶绣球菊
- 黄果茄
- 箬蒂
- 羊蹄甲
- 山慈姑
- 白刺花叶
- 维特他
- 胡桃树皮
- 狗肝菜
- 山李子
- 茶绒
- 紫云英子
- 露兜竻花
- 乌蛇胆
- 陈仓米
- 兔儿风
- 大金发藓
- 刺猬皮
- 小扁草
- 乌口树
- 红背叶
- 复羽叶栾树
- 山白果
- 白蜡花
- 柚树寄生
- 金钱草
- 桂花岩陀
- 鹌鹑蛋
- 腊雪
- 止泻木
- 金腰
- 马钱子
- 白绿叶
- 牛舌癀
- 凤眼果壳
- 金棒锤
- 睡菜根
- 刀豆根
- 地骨皮
- 屎咕咕
- 土砂仁
- 胡枝子
- 南鹤虱
- 虎尾草
- 小叶罗汉松
- 罗布麻
- 华千金藤
- 山柳
- 绵萆薢
- 回心草
- 炙红芪
- 花叶九节木
- 薤白
- 赤胫散
- 百灵草
- 风箱树花
- 角蒿
- 三叉虎根
- 荷莲豆菜
- 铁丝灵仙
- 尖耳贯众
- 寸金草
- 狗肾
- 和合草
- 常春藤
- 白皮
- 黄鳝
- 野西瓜苗
- 景天三七根
- 骆驼黄
- 黄花小二仙草
- 锅铲叶
- 龙血树
- 含羞草
- 天麻茎叶
- 水马桑
- 乌榄核
- 橘皮
- 六道木
- 苋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