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布草
《中华本草》:破布草
拼音注音
Pò Bù Cǎo
别名
土石蚕、冬虫草、水苏、麻布草、野甘露、折根药、猫猫菜
英文名
Herb of Kweiyang betony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西南水苏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achys kouyangensis (Vaniot) Dunn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上升草本。茎高约50cm,基部平卧,多分枝,在棱及节上被刚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约1.5cm,被刚毛;叶片三角状心形,长约3cm,宽约2.5cm,基部心形,两面被刚毛。轮伞花序具5-6花;彼此远离;小苞片条状披针形,常早浇;花萼倒圆锥形,连齿长6mm,外被小刚毛,10脉,齿5,正三角形,先端具刺尖头;花冠浅红色至紫红色,长约1.5cm,花冠筒内具毛环,檐部二唇形,上唇直伸,下唇3裂,中裂片圆形;雄蕊4,前对较长;花盘杯状,具圆齿。小坚果卵球形,无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草地、空地及潮湿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鞋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味淡;微苦;性凉
归经
归脾;心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拔毒止痒。主赤;白痢;疮疖;附骨疽;湿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汤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云南中草药》:消炎解毒,拔脓。2.《云南中草药》: 治疮疖,骨髓炎,用鲜草捣烂敷患处。3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根:治肺结核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破布草
拼音注音
Pò Bù Cǎo
别名
野甘露
来源
唇形科破布草Stachys kouyangensis (Van.)Dunn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微苦、咸,寒。
功能主治
消炎解毒,排脓。主治疮疖,骨髓炎。
用法用量
鲜草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破布草
拼音注音
Pò Bù Cǎo
别名
土石蚕、冬虫草、水苏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唇形科植物野甘露的全草或根。夏、秋采集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野甘露,又各:西南水苏。
直立草本,高25~60厘米。全株密生白色长柔毛。茎直立,四方形,具纵沟。单叶对生,卵状心形,长1.5~4.5厘米,宽1~3.5厘米,叶缘有圆锯齿。花腋生或顶生,2~6朵排列成轮伞花序;花淡紫色,二唇形,下唇较阔。果由4个小坚果组成。
生境分布
生于旷野潮湿草地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西。
性味
《云南中草药》:"咸微苦,凉。"
功能主治
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"消炎解毒,拔脓。治疮疖,骨髓炎,用鲜草捣烂敷患处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根:治肺结核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燕草
- 奴柘刺
- 盘肠草
- 黑沙蒿子
- 扁豆
- 苦白蹄
- 四季春
- 坡参
- 紫丁香
- 雉子筵根
- 长圆叶梾木枝叶
- 云南五叶参
- 碎骨仔树
- 蒜梗
- 腊雪
- 蒲蒻
- 丁锅树叶
- 合欢花
- 糖橘红
- 串珠耳叶苔
- 香苏草
- 田菁
- 鹿筋
- 灯台莲
- 黄荆
- 荷莲豆草
- 驴脂
- 升药底
- 飞来蓝
- 沙冬青
- 大昏鸡头
- 朱砂草
- 毛桐
- 牛肾
- 榆拟层孔菌
- 牛屎树
- 刺蜜
- 莱菔子
- 桑皮汁
- 蜻蜒兰
- 牛肚
- 飞扬草
- 素馨花
- 红胡豆七
- 羽裂星蕨
- 红半边莲
- 角螺厣
- 刺李
- 黄芦木
- 大千生
- 蟛蜞
- 天目木姜子
- 紫金牛
- 大叶凤仙花
- 小叶罗汉松
- 飞天蠄蟧
- 法罗海
- 甜橙
- 十大功劳根
- 紫椴
- 罗布麻
- 白鹤藤根
- 泥胡菜
- 鲫鱼脑
- 鳆鱼
- 桉树果
- 江蓠
- 大红袍
- 屈头鸡根
- 白芍
- 红帽顶
- 中华赛爵床
- 粉瘤菌
- 膜蕨囊瓣芹
- 绒毛鸭脚木
- 补血薯
- 山桃树皮
- 牛尾独活
- 岗松根
- 大花剪秋罗
- 地黄
- 土茯苓
- 乌饭子
- 铜钱菌
- 轮叶铃子香
- 孩儿草
- 石豇豆
- 短瓣花
- 栓皮栎
- 细叶黄杨
- 木半夏根
- 小铜锤
- 牡蒿
- 土良姜
- 大蛇药
- 大发表
- 杉木油
- 四脚蛇
- 麝香壳
- 海人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