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肋筋
《*辞典》:牛肋筋
拼音注音
Niú Lèi Jīn
别名
糯米药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拔腋草,黄花母、地膏草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锦葵科植物小叶黄花稔的全草。秋后采收。
原形态
直立、分枝、亚灌木,高通常不及0.5米。叶极小,矩圆状倒卵形至倒卵形,长1~2厘米,先端凹入,截头状或浑圆,通常阔,基部楔尖,边缘有齿缺,背灰白色,密被星状柔毛。花单生于叶腋,通常具短柄,直径约8毫米;萼5裂,裂片镊合状排列;花瓣5,黄色;雄蕊多数;成熟心皮平滑或有皱纹,有短芒。花期冬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荒地路边。分布华南及西南地区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性微寒,味苦辛。"
功能主治
清湿热,解疮毒。治痢疾,黄疸,疔疮,肿毒。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消红肿疮毒,治疔疮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清凉解毒。治刀伤,黄疸。"
③《贵州草药》:"消热利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痢疾或黄疸:牛肋筋一至二两。煎水服。
②治疔疮:牛肋筋适量,嚼绒,敷患处。
③治红肿疮毒:牛肋筋、鬼针草各等分,捶绒敷患处。(选方出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无花果根
- 倒吊笔叶
- 红川乌
- 紫薇花
- 菩萨鱼
- 鱼寄生
- 花生壳
- 土连翘
- 草血竭
- 刺果藤仲
- 金箔
- 鸡根
- 法半夏
- 女菀
- 满树星
- 雪乌
- 烟管蓟
- 猪脑
- 金狗脊黄毛
- 垂丝卫矛
- 苦葛花
- 青桐翠木
- 甘遂
- 马桑寄生
- 刺黄连
- 麒麟菜
- 线叶金鸡菊
- 菟丝子
- 竹芋
- 蜀葵
- 水黄杨木
- 乌鳢
- 碎米蕨
- 铁扫帚
- 乌桕
- 杉皮
- 秋海棠
- 西洋菜干
- 女金丹
- 毛蕊花
- 鹿角草
- 蔷薇花
- 树韭菜
- 榕须
- 乔木刺桐
- 魔芋
- 沙枣
- 小岩白菜
- 假茼蒿
- 芦竹
- 山黄皮
- 虎掌草
- 乳腐
- 一枝黄花
- 楸子
- 土人参
- 冷水花
- 苦苣苔
- 象头花
- 香附
- 粉藜
- 石楠
- 红鬼笔
- 铁苋
- 红紫珠
- 全叶马兰
- 腐卑
- 黄蜀葵
- 山丹
- 马兰
- 醋林子
- 鹅首马先蒿
- 钭叶榕
- 芒萁
- 凤尾七
- 广西九里香根
- 高山唐松草
- 狗牙根
- 假酸浆
- 柃木
- 苦参
- 斑楮头红
- 鹿藿
- 粉绿藤
- 费菜
- 刺柏
- 刺楸
- 西南卫矛
- 番木瓜叶
- 翻白草
- 飞蛾七
- 大泡通皮
- 臭菘
- 旱柳叶
- 盘羊角
- 黑色鳞毛蕨
- 青酒缸
- 翻白叶
- 散血藤
- 草苁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