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葵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蒲葵
拼音注音
Pú Kuí
别名
扇叶葵、葵扇叶
来源
棕榈科蒲葵属植物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 R. Brown,以种子及根入药。秋冬果熟时采收种子(葵树子)晒干;根四季可采,洗净晒干。
性味
甘、涩,平。
功能主治
种子:抗癌。用于食道癌、绒毛膜上皮癌,恶性葡萄胎,白血病。
根:止痛。制成注射剂治疗各种疼痛。
用法用量
种子1~2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蒲葵
拼音注音
Pú Kuí
别名
扇叶葵(《广州植物志》),蓬扇树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葵扇木(《陆川本草》)。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棕榈科植物蒲葵的叶、种子或根。
原形态
大乔木,高可达20米。干有密接环纹。叶大,阔肾状扇形,直径达1米以上,深裂至中部以下而为多数2裂的裂片,裂片披针形,先端下垂;叶柄长,平凸状,下部有逆刺2列。圆锥花序长,疏散而广歧,生于叶腋内;佛焰苞棕色,筒状、革质、2裂;花小,淡绿色,无柄,长约2毫米;萼与花冠分裂几至基部;雄蕊6,花丝合生成一环;子房上位,3心皮。核果椭圆形或矩圆形,状如橄榄,长约1.8厘米,熟时黑色。花期春、夏。
生境分布
栽于庭园或宅旁。分布我国南部。
化学成分
子含酚类、还原糖、鞣质及甘油三酯。
性味
①《陆川本草》:"平,淡。"
②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涩,平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叶柄:于新瓦上煅灰冲服,或炒香煎水饮,能治血崩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止血。治外伤出血。"
③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葵树子抗癌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;或煅存性研末。外用:煅存性研末撒。
复方
治疗各种癌症:葵树子(干品)一两。水煎一至二小时服。或与瘦猪肉炖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蛇接骨
- 剑麻
- 大千生
- 牛屎树
- 鸭胆
- 砂茴香子
- 梨果仙人掌
- 矮脚罗伞
- 藨草
- 鸦椿卫矛
- 列当
- 黄精叶钩吻
- 无患树皮
- 红缘层孔菌
- 泡花子
- 刺参
- 黑面叶根
- 伸筋草
- 千里马
- 刺果苏木
- 九节风
- 苦檀叶
- 蓝叶棵
- 清风藤
- 螃蟹脚
- 蜘蛛
- 凤凰衣
- 皮哨子
- 鹿筋
- 茅香
- 飘拂草
- 鸡血藤
- 胖根藤
- 头顶一支花
- 甜地丁
- 山大颜
- 金雀花
- 长前胡
- 石楠
- 回心草
- 蕨
- 大避债蛾
- 软丝藻
- 黄颡鱼
- 灰藋
- 驳骨草
- 三叉凤尾蕨
- 大独叶草
- 胡椒
- 草木灰
- 鲛鱼
- 大白药
- 蒟酱叶
- 风叶藤
- 猴接骨草
- 人指甲
- 毛茄
- 一口红
- 高粱火焰苞
- 角翅卫矛果
- 菊花叶
- 黑草
- 角蒿
- 六月青
- 刺楸树叶
- 千金子霜
- 安徽小檗
- 鳖脂
- 雄黄豆
- 荆三棱
- 牛奶树
- 景天
- 黄山五叶参
- 大白顶草
- 蟾皮
- 芦山藤
- 吴茱萸叶
- 雪山甘草
- 过路惊
- 野洋烟根
- 柿霜
- 香樟叶
- 九头妖
- 鸡子
- 大叶黄杨根
- 刺楸树根
- 羊屎木
- 山柳
- 獾油
- 番石榴皮
- 野绿麻根
- 土黄芩
- 华东瓶蕨
- 野大豆
- 鲫鱼
- 玉簪花
- 大昏鸡头
- 还阳草
- 关苍术
- 玉米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