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碗掌脚树
《中华本草》:破碗掌脚树
拼音注音
Pò Wǎn Zhǎnɡ Jiǎo Shù
别名
野广石榴、炸腰果、老扫叶、水多尼、大号蒲淡、蓝屿野牡丹、老鼠丁根、翁登木、乌提子、山甜娘、酒瓶果、催生药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野牡丹科植物多花野牡丹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elastoma affine D.Don[Melas-toma polyanthum Bl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约1m。茎钝四棱形,分枝多,地上各部表面密被紧贴的鳞片状糙伏毛或短柔毛,毛扁平,边缘流苏状。叶对生;叶柄长5-10mm;叶片坚纸质,披针形、卵状披针形或近椭圆形,长5.4-13cm,宽1.6-4.4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近楔形,全缘;基出脉5条。伞房花序生于分枝顶端,近头状,有花10朵以上,基部具叶状总苞2;花梗长3-10mm,花5数;花萼长约1.6cm,裂片广披针形,与萼管等长或略长,裂片间具一小裂片;花瓣粉红色至红色,稀紫红色,倒卵形,长约2cm,先端圆形,仅上部具缘毛;雄蕊5长5短,长者药隔基部伸长,末端2深裂,弯曲,短者药隔不伸长,药室基部各具一小瘤;子房半下位,密被糙伏毛,先端具一圈密刚毛。蒴果坛状球形,长6-8mm,直径5-7mm,先端平截,与宿存萼贴生,种子镶于肉质胎座内。花期2-5月,果期8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1830m的山坡、山谷林下、刺竹林下、灌草丛中、路边、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味苦、涩、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化瘀止血;解毒。主肠炎;痢疾;肝炎;疟疾;偏头痛;咯血;咳血;衄血;便血;尿血;月经不调;难产;宫颈糜烂;乳腺增生;痈疖肿毒;水火烫伤;湿疮;跌打伤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撒。
注意
孕妇及月经期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胖儿草
- 螃蟹七
- 螃蟹脚
- 盘羊肺
- 蒲葵
- 爬树龙
- 铺山燕
- 萍蓬草
- 蒲草根
- 藨草
- 爬山豆根
- 地柏叶
- 铺地黍
- 石楠根
- 破布草
- 葡萄根
- 炮姜
- 盘肠草
- 葡萄
- 漂摇豆
- 破头风
- 片姜黄
- 破叶莲
- 炮弹果
- 菩提树皮
- 紫楠
- 半圆盖阴石蕨
- 破天菜
- 蓬莱葛
- 羊角藤叶
- 虎杖香蕈
- 细叶桉
- 石蕨
- 轮叶景天
- 搬倒甑
- 白桂木根
- 蒲桃种子
- 紫苏叶
- 北风草
- 白云瓜
- 紫荆木
- 苹果
- 扁担蒿
- 甜根子草
- 紫河车
- 痰火草
- 紫色翼萼
- 菟丝草
- 葶苈子
- 苹
- 拔毒散
- 扁豆藤
- 斑叶堇菜
- 白垩
- 紫云英子
- 紫珠叶
- 八角莲叶
- 紫苏子
- 紫荆丫
- 铺地罗伞
- 报春花
- 斑叶兰
- 无毛南蛇藤
- 刺血红
- 紫背草根
- 半蒴苣苔
- 獭肉
- 泡桐根
- 桐叶
- 紫菀
- 白檀根
- 紫荆根皮
- 白沙虫药
- 飘带草
- 紫花景天
- 白勒
- 紫薇根
- 斑瓣虎耳草
- 红楤木
- 草乌头
- 西南小阴地蕨
- 白花甜蜜蜜
- 虎杖
- 四季海棠
- 八节毛
- 盘羊睾丸
- 小花清风藤
- 牛血
- 矩叶酸藤果
- 异被赤车
- 引水蕉
- 月桂叶
- 杨梅根
- 柚根
- 油柑木皮
- 油柑虫节
- 圆叶锦葵根
- 夜合花
- 幼油草
- 油菜子油